政府为什么会放弃国有产权——对“效率论”和“收入论”的探讨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_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于中国经济转型问题的研究中,本文关注的主题是,政府为什么会有动力放弃原属于其资产范畴内的国有产权?政府的这种动机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具有普遍意义,还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地区之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已有的经济学文献有两个基本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放弃国有产权,推动国有企业民营化是出于效率增进的考虑(简称“效率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政府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或减轻财政负担而不是增进企业的效率(简称“收入论”)。 无论是“效率论”还是“收入论”,都有其无法回避的缺陷。本文的研究秉承了“收入论”的思维逻辑,并将这种逻辑进一步深化。在结合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特有的体制转轨的动态调整过程,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分权改革导致地方政府预算约束硬化的基础上,我们定义了政府的目标函数。在区分非国有部门的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通过对于政府目标函数在其预算约束情况下的最优化分析,我们得出了关于政府放弃国有产权,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进程的两个结论,即财政收入的增加对政府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及存量上非国有部门比重的高低对政府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民营化之后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越多,改革之前当地非国有部门发展越好,那么政府在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中所拥有的操作空间也就越大。 最后,我们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了非国有部门的成长对财政约束、经济效率以及失业率等相关变量的影响,进而深化了我们对于政府在推进民营化进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文章的结尾是我们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开始逐步被淘汰,一些新的思路和教学方法也开始不断出现,这些新的方法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它提倡利用各种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进而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此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互动;策略  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