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已经由1978年的0.36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9.80万亿元,并且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加快我国经济增长,中央政府制定了鼓励各种所有制发展的政策。在国有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也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其中投资和出口的比重最大,达到75%。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一些列负面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党在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批转了污染排放统计、监测、考核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这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环境效应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寻求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平衡。本文从所有制结构的视角探索所有制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比国有及其控股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规制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三种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理论分析部分,本文从三种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所面临的经济效率、内部化环境外部性意愿、与环境规制机构谈判能力内外因素差异构建理论模型探讨对环境的影响。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借鉴了Grossman and Krueger (1991)应用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来分析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环境效应。以此为基础,本文选取了五种污染物指标构建省级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三种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理论和实证分析均表明,三种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理论分析部分研究表明:从经济效率和与环境规制机构谈判能力的角度看,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环境效应要好于国有及其控股企业;而从内部化环境外部性的意愿角度看,国有及其控股企业的环境效应好于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三种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环境效应更加复杂。对国有及其控股企业和私营企业而言,技术、规模、结构的变化对不同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是不同。对“三资”企业而言,技术、规模、结构的变化对工业废水、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的影响是一致的,而对固体废弃物的影响则不同。而且“三资”企业绝对规模的扩大会产生正面的环境效应,但相对规模的扩大会产生负面的环境效应。基于对“三资”企业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倾向于支持“污染晕轮”假说。最后,在本文的研究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对我国环境规制政策制定和实施有价值的建议。宏观层面提出了六点建议:第一,要加大环境规制政策制度执行力度;第二,要构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规制政策环境;第三,要建立科学的环境规制政策体系;第四,要加强环境规制的组织领导,提高环境规制组织机构的体系建设;第五,要探索建立环境资源产权界定机制;第六,努力促进环境规制政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互协调局面的形成。微观层面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提高“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技术水平,鼓励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第二,降低“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结构水平;国有及其控股企业的结构水平要适中;第三,应该鼓励提高“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规模,国有及其控股企业的规模水平也要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