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脉冲与带孔阵腔体、带介质窗口腔体耦合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i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缝耦合问题是高功率微波应用和系统抗高功率微波加固以及电磁兼容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粒子模拟软件研究了微波脉冲与带孔阵矩形腔体、带介质窗口矩形腔体的耦合过程。本文首先模拟了微波脉冲与带介质窗口矩形腔体的耦合过程。分析了耦合过程中的场增强现象、腔体调制现象、频谱分离现象和脉宽展开现象;研究了影响耦合过程的微波脉冲的参数,包括载频、脉宽和极化方向。利用耦合函数分析了系统耦合共振峰和共振频率点以及系统内部耦合场的分布特性;讨论了入射场的极化方向对耦合函数的影响。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共振效应,研究了腔体效应对耦合过程的影响;还讨论了影响介质孔缝耦合共振峰和共振频率点的因素:介质孔缝的长度和宽度。孔缝中填充的介质对微波耦合进入腔体的物理过程有重要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同样引起共振的情况下,孔缝中的介质对耦合场有明显的衰减作用,场增强现象和耦合进腔体的场要弱的多;介质孔缝可以看作一段小的填充介质的矩形波导,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其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变大,使得介质波导的脉宽展开现象更为明显;不同载频的入射波与介质孔缝耦合后的耦合波振荡场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出现的时刻不同,入射波载频越大,群速度越大,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越快,耦合波振荡的极值出现得越早;由于孔缝填充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对介质孔缝耦合共振峰和耦合共振频率点有明显影响,随着孔缝填充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的增加,介质孔缝中心点的耦合共振频率减小,但共振峰的峰值基本上保持不变。当孔缝有介质时,原有孔缝耦合发生共振的频率计算公式已经不适用,通过大量的拟合研究,我们得到了介质孔缝耦合发生共振频率的新的计算公式,并与模拟结果进行了比对验证,发现二者符合的很好,频率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得到了验证,这是本论文工作的主要贡献之一。然后,我们研究了微波脉冲与带孔阵矩形腔体的耦合过程和耦合特性。耦合过程中仍然出现场增强现象、腔体调制现象、频谱分离现象和脉宽展开现象。验证了孔阵中孔的面积、形状、数目、孔间距等因素对孔阵腔体内耦合场强和功率的影响等已有的结论。同时,我们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微波脉冲与孔缝阵列矩形腔体的耦合过程中孔阵面上各个孔缝中心点均发生场增强效应,在平行于入射电场方向上排列的孔缝中,处在中心的孔缝场增强效应最弱,孔缝场增强效应由中心向两侧依次对称地增强;在垂直于入射电场方向上排列的孔缝中,处在中心的孔缝场增强效应最强,孔缝场增强效应由中心向两边依次对称地减弱。我们还讨论了孔缝孔阵中孔缝个数、间隔等因素对各孔缝中心点的场增强效应和腔体内的耦合场分布的影响:随着孔缝个数的增加,各孔缝中心点的场增强效应减弱,但腔体内的耦合场和耦合进腔体内的功率峰值增强;随着孔缝间距的增加,各孔缝中心点的场增强效应、腔体内的耦合场和耦合进腔体内的功率峰值都增强。
其他文献
夹竹桃为观赏性植物,在村旁路边栽植或盆养甚广,若管理不善,易引起役牛误食而中毒。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牛10例,治愈9例。1 病因病机夹竹桃含强心昔配糖体,误食后
协同作战是未来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协同作战,就必须有提供战场态势信息共享能力的系统。协同作战能力(CEC)就是美军为了适应新时期海军防御协同作战的需要而开发的一
机电一体化是工业缝纫机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DSP的工业缝纫机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是该领域的有效解决途径和研究热点。本文研究了无刷直流电机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数学模
基于预警任务的天基预警资源调度根据预警任务需求,合理分配天基预警系统资源,以充分发挥天基预警系统的弹道导弹预警能力。新一代的天基预警系统由多层预警卫星星座组网协同
高功率微波技术的发展,使其在军事上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但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利用高功率微波的同时,也将受到其潜在的危害。因此,如何防护高功率微波对电子设备及人员
常压馏程的测定对石油产品的工艺调整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NDI 440全自动常压蒸馏仪中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列举了此仪器常见故障产生的可能原因及解决方法,最后归纳了实验条件的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向内需型经济转轨,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在国内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所以如何保证居民消费可持续增长、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当前面临
中国聋教育,历经百年,聋校采用哪种教学语言进行教学是聋教育工作者一直求索的问题。本文描述了百年来聋校所采用的语言教学方法(手语教学法、口语教学法、全面交流法、双语
<正> 麻疹一病,为小儿冬春季常见传染病。在卫生条件较差,未进行过“麻疹减毒活疫苗”注射的地区,易于流行。护理失宜、或素质较差者,且能导致合并病,甚至危及小儿生命。在汉
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理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而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和旅游产业的多关联性,也决定了旅游理论研究需要多学科参与和多角度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