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肥胖型和非肥胖型哮喘患者的AQLQ症状评分、有急性发作史人数、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总IgE以及经过规范治疗后哮喘患者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评价肥胖型哮喘患者与非肥胖型哮喘患者病情差异性;评价哮喘患者体重指数(BMI)与呼出气一氧化氮的相关性。方法:筛选2011年6月-2011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呼吸科门诊有喘息、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以2009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为诊断支气管哮喘标准[1],并除外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心源性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在首次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且未经治疗的患者中,选择哮喘中度持续状态[2]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3],将研究对象分为Ⅰ组(BMI≥28kg/m2,肥胖哮喘者,18例)和Ⅱ组(BMI<28kg/m2,非肥胖哮喘者,60例)。按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制定的治疗方案,给予入选患者同等剂量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50pg/250pg吸入,早、晚各一次,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治疗,经过8周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Ⅰ组和Ⅱ组分别称为Ⅰa组和Ⅱa组。用统计学方法比较Ⅰ组和Ⅱ组患者AQLQ症状评分、就诊前有急性发作史人数、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总IgE以及两组患者规律治疗后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分析肥胖哮喘患者与非肥胖哮喘病情差异性;通过统计学方法研究哮喘患者BMI与FeNO的相关性。结果:1、Ⅰ组和Ⅱ组之间年龄、性别比例、正在吸烟人数、有哮喘家族史和过敏史者人数无明显差异(P>0.05);2、I组AQLQ症状评分较低,就诊前有急性发作史人数较多(P<0.05)3、Ⅰ组和Ⅱ组之间FEV,/FVC (%)、FEV1%pred、 PEF%pred以及PEF变异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Ⅰ组R5、R20、R5-R20较大,Ⅱ组FRC(%)和MMEF(%)较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4、Ⅰ组FeNO低于Ⅱ组(P<0.05),总IgE无明显差异(P>0.05)。5、Ⅰ组和Ⅰa组之间FeNO、 FEV1%pred以及PEF%pred无明显差异(P>0.05);Ⅱa组FeNO和PEF%pred较Ⅱ组减小(P<0.05),而FEV1%pred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的Ⅰa组ACT评分低于Ⅱa组(P<0.05)。6、Ⅰ组患者的BMI与FeNO存在负相关(r=-0.608P<0.05)。结论:1、肥胖型哮喘患者主观症状更严重,更容易发生哮喘急性发作,肺功能更差;2、肥胖型哮喘患者FeNO较非肥胖型哮喘者减低;3、与非肥胖型哮喘比较,对治疗效果更差;4、未经治疗的肥胖型哮喘者的BMI与FeNO呈现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