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排名靠前的癌症,该病在前期易与其它慢性疾病混淆。所以在诊断出时,大部分已是晚期患者,而目前又无完全根治的医疗手段。随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细胞免疫治疗血液肿瘤药物的问世,细胞免疫治疗被广大肿瘤研究者所关注。目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备受大家关注,且不同的靶点、受体也相继被人们研究和验证;而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NK cells,CAR-NK)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对胃癌实体瘤是否有作用,目前报道也较少。此外,粘蛋白1(Mucin1,MUC1)是一种大分子量糖蛋白,存在于正常腺管上皮,在多种肿瘤表面表达,在胃癌组织中也过表达。因此,本研究主要以靶向MUC1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NK细胞对胃癌肿瘤的抑制效果进行初步探讨和研究。目的探讨靶向MUC1 CAR-NK对小鼠胃癌异种移植瘤模型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在BALB/c(nu)裸鼠右肢腋下注入体积为0.2 ml,浓度为1×10~5个/ml可表达MUC1蛋白的人胃癌细胞(MGC-803细胞),构建胃癌-裸鼠肿瘤模型。并将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分别为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实验4组和实验5组。接种后每天观察小鼠状态及成瘤状况,且当小鼠肿瘤体积生长至约100 mm~3(约接种MGC-803细胞的第8d)时,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鼠右肢侧结节的长短径,并称量每只小鼠体重。紧接着对照组每隔3d尾静脉给予体积为0.2 ml,浓度为1×10~5个/ml的正常NK细胞;实验1-5组每隔3d分别进行尾静脉靶向MUC1 CAR-NK细胞免疫治疗,其相应注射细胞浓度分别为1×10~5,1×10~6,1×10~7,1×10~8和1×10~9 MUC1 CAR-NK/ml,注射体积为0.2 ml。之后每隔3天记录肿瘤的长短径以及小鼠的体重,并每天观察其饮食及精神状态。自注射MUC1 CAR-NK细胞免疫治疗日起,第18天时进行小鼠眼眶采血后脱颈处死取材,同时称量小鼠剥瘤后体重及肿瘤重量,最后计算抑瘤率和小鼠的生长率。结果1、从行为特征方面可知,接受MUC1 CAR-NK细胞治疗后的各实验组小鼠,精神状态都较对照组活泼,且食欲下降不太明显。2、从直观疗效来看,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瘤重明显减轻,瘤体积显著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实验组的抑瘤率明显增加,抑瘤率分别为51.03%,52.47%,46.72%,46.75%和45.51%;各实验组小鼠生长率明显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实验1、2、3组小鼠的生长率显著高于实验4和5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治疗时间点,小鼠肿瘤体积结果显示:各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均随小鼠生长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对照组小鼠的肿瘤体积随生长时间的持续增加,增长速度较快;而各实验组则随小鼠生长时间的延长表现为较平缓增长。从第8d给予MUC1CAR-NK细胞治疗后,各实验组在相同给药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治疗时间点,小鼠体重结果显示:第8d给药后,实验1、2、3组小鼠体重出现短期快速增长,之后增长平缓;实验4、5组小鼠体重一直保持较慢增长,且在第23d后体重出现轻微的下降;而对照组小鼠体重表现出持续下降趋势,且随时间延长下降速度逐渐增快。3、炎症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小鼠血清中IL-6、IL-10和TNF-α等指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实验1、2、3组与实验4和5组相比,上述指标各指标呈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UC1 CAR-NK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实验4和5组与实验1、2、3组相比,肿瘤细胞凋亡数量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而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实验1、2、3组与实验4和5组相比,Caspase-3和Bax蛋白的表达呈一定的下降趋势;Bcl-2蛋白的表达呈一定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靶向MUC1 CAR-NK对于MGC-803细胞所形成的实体瘤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所用浓度范围较广,安全系数较高;2、最佳治疗浓度为1~*10~6 MUC1CAR-NK/ml。为后续研究胃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