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期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病变。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认知能力下降和行为异常,显著的病理学特征是脑内出现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和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该病的研究发展较快,但病因及病理机制至今仍不明了,长期以来无有效的治疗措施。近年来,对AD的治疗热点在于大脑内Aβ斑块的清除。主要分为两大策略:以Aβ肽免疫的主动免疫策略和直接用抗体进行免疫的被动免疫策略。但以毒性Aβ肽免疫可能导致自身积聚而产生毒性,而被动免疫又担心抗体无法穿过血脑屏障及产生抗抗体。因此研究者们将目光转向小分子的Aβ肽N端抗原表位的应用,认为以此免疫动物能有效地清除斑块,并能避免产生炎症反应。 本研究构建了鼠重组Aβ1-42真核表达载体、mAβ1-42+TPA真核表达载体以及将N端的抗原基因以5种不同的组合与小鼠IgG重链区基因融合,构建抗阿尔茨海默病的重组质粒(pVAX-Aβ、pVAX-TPA-Aβ、pVAX-mGE1、pVAX-mGE2、pVAX-mGE3、pVAX-mGE4、pVAX-TPA-mGE1)。表位疫苗中的mIgG被用作表位的载体蛋白,因为所选的B细胞表位最短的仅为4个氨基酸,而最长的表位组合(含接头)也不过17个氨基酸。小分子的抗原肽需与大分子载体蛋白相连构成融合蛋白才能有效地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互相串联的表位之间,以及表位与载体蛋白之间接头序列的选用对表位的呈递也能够产生影响。而重组质粒中TPA信号肽序列的存在能促进抗原从宿主细胞中分泌出来,将目的抗原分泌到细胞外可增强所诱发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七种候选DNA疫苗构建好后,经酶切鉴定、DNA测序分析证明无误,再进行质粒大量抽提、纯化制备,最后与合成的高纯度Aβ肽阳性对照组、pVAX阴性对照组及PBS空白组一起免疫balb/c正常小鼠(共10组,每组6只),检测免疫指标(ELISA间接法测免疫后小鼠血清抗体及抗体亚型),比较其免疫保护效应,筛选出最优方案组:pVAX-mGE2、pVAX-TPA-Aβ,同时评价TPA信号肽是否发挥作用。为了增强疫苗的免疫反应,选择GM-CSF(Granulocyte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Factor)和BCG-DNA(Mycobacterium bovis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作为pVAX-mGE2、pVAX-TPA-Aβ的佐剂,免疫小鼠后,对其诱发产生的体液和细胞免疫的相关免疫指标作出进一步评价(细胞因子IFN-γ、IL-4的检测及CTL实验)和比较,也对所选用的佐剂作出评价和比较。GM-CSF作为免疫佐剂在核酸疫苗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阿尔茨海默病核酸疫苗的研究摘要中经常用到,以往的文献报道证明GM一CSF既能增强细胞免疫又能增强体液免疫;而BCG一DNA是从BCG中抽提出的基因组DNA,经过纯化的BCG一DNA可以用做没有副反应的免疫调节器。通过我们的实验及对其免疫机制的探讨,为进一步探索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