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如同我国的城市发展一样,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城市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60年来,城市发展受到众多大事件或者城市本身发展理念转变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因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而带来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因基础设施布局带来的空间结构的调整,因市民出行方式的改变而造成基础设施需求布局的调整,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如解放初期依靠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支援城市发展转变为新时期以来的依靠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这些都需要城市规划作出积极响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演变情况,结果发现:城市总体规划从传统的对城市物质空间布局的安排转变到对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全方位的关注;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宏观空间规划开始以独立的形态出现在规划体系之中。如此众多类型的宏观空间规划对城市与区域空间已形成了“围攻”之势。本研究着重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每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产生的背景、特征、关注的主要内容;借助案例分析了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其他新的宏观性规划类型产生的背景、关注的内容等;分析这些新兴宏观空问规划与传统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城市发展使得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关注的内容越来越多,但其实施效果越来越差,被社会诟病已成不争的事实;2、时代主题下诞生的新兴宏观空间规划类型较多,他们也在“瓜分”着传统城市总体规划关注的内容,尤其关注城市与区域空间。在总体规划面临“内忧外患”的背景下,笔者提出了城市总体规划将来发展变革定位的两种思路:从外部环境来看,制订《空间规划法》,理顺空间规划体系,让空间规划发挥更大作用;从总规自身变革来看,制订《城乡规划编制办法》,让传统城市总体规划“减肥”。《办法》对不同规模的城市应该有不同的编制要求,最终实现城乡规划对城乡发展指导作用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