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新小麦的细胞学及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radeon0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染色体组AABBDD,2n=6x=42)是典型的异源多倍体物种,它的起源经历了两次异源多倍化的过程。未减数配子的形成导致了染色体自动加倍,这在普通小麦起源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仅有极少数四倍体小麦和节节麦材料参与了普通小麦的杂交过程,所以产生了“进化瓶颈”:与其供体物种相比,普通小麦的遗传多样性急剧下降。大量研究资料已清楚表明,现存的普通小麦供体物种存在大量的可供育种利用的基因资源。人工合成小麦可以将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的遗传物质同时转入并获得一份同时
其他文献
以梁山慈竹实生植株及其体细胞突变体No.30植株为材料,对其株高、胸径、生物量等表型特征;纤维素含量、木质素组分与含量等茎秆化学成分特征;纤维形态以及组织切片等解剖学特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气象和水文条件存在一定的变异现象,尤其是在城镇环境内,气象和水文条件的演变机理和驱动机制有着显著的改变,因此在变化环境下,
我国平原低洼区范围较大,洪涝灾害发生频繁,比较典型的是淮河流域,其“两头翘中间洼”的总地势造成了易涝的特点,涝区总面积达10万km2(其中耕地约1亿亩)。本次研究区所属的惠济河流
丁坝群是河道治理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河工建筑物之一,研究丁坝群与河流系统的互动关系对丁坝群的科学布置规划和建设以及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