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作农业指的是对栽培稻的耕种。现代植物学、农学、遗传学研究表明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驯化而来的,这一驯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太湖流域的史前时期就开始了。稻作农业是整个农业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我国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太湖地区资源丰富,气候温润,水网密集,是栽培水稻的绝佳地理位置。从马家浜时期人们就开始从采集野生稻逐渐驯化野生稻,在很多现已发掘的遗址中都发现了栽培稻的痕迹。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崧泽时期的稻作农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在良渚时期则达到了繁荣。目前国外学术界对太湖流域的稻作研究比较少,仅有一些日本学者参与中国学者的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研究。国内学者从生物学、考古学方面对太湖流域史前稻作某一方面的专业研究的比较多,综合研究较少,材料更新也慢。本文拟从综合性、材料的更新这一角度来对太湖流域的史前稻作做进一步的研究。笔者广泛收集书籍、期刊、论文等资料,并进行筛选、梳理、归纳、整理,对太湖流域的史前稻作做了以下研究:首先,在环境背景方面,本文详细阐述了环太湖地区的史前环境,具体论述了晚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时期的环境特点,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指出太湖稻作能在此地产生发展有其特有的自然条件。并介绍了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序列。目前公认的文化序列是马家浜文化期、崧泽文化期和良渚文化期。其次,分三个部分具体介绍了马家浜文化期的稻作农业发展、崧泽文化期的稻作农业发展和良渚文化期的稻作农业发展。主要通过对这三个时期的考古遗址中的稻作遗迹、生产工具等方面的发现来阐述。最后,本文分析了太湖流域之所以能产生稻作的原因以及稻作能够得到发展的动因,并且综合分析了史前三个时期的聚落形态,墓葬习俗来进一步分析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分析之后进行总结认为太湖地区的稻作发展经历了自然与人为的双重力量的推动。在现代稻作发展中我们应该借鉴历史兴衰,从中吸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太湖的生态环境如果能通过人为的努力改善,应该能得到有力的改变。希望能对现今的太湖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