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onu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作农业指的是对栽培稻的耕种。现代植物学、农学、遗传学研究表明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驯化而来的,这一驯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太湖流域的史前时期就开始了。稻作农业是整个农业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我国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太湖地区资源丰富,气候温润,水网密集,是栽培水稻的绝佳地理位置。从马家浜时期人们就开始从采集野生稻逐渐驯化野生稻,在很多现已发掘的遗址中都发现了栽培稻的痕迹。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崧泽时期的稻作农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在良渚时期则达到了繁荣。目前国外学术界对太湖流域的稻作研究比较少,仅有一些日本学者参与中国学者的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研究。国内学者从生物学、考古学方面对太湖流域史前稻作某一方面的专业研究的比较多,综合研究较少,材料更新也慢。本文拟从综合性、材料的更新这一角度来对太湖流域的史前稻作做进一步的研究。笔者广泛收集书籍、期刊、论文等资料,并进行筛选、梳理、归纳、整理,对太湖流域的史前稻作做了以下研究:首先,在环境背景方面,本文详细阐述了环太湖地区的史前环境,具体论述了晚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时期的环境特点,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指出太湖稻作能在此地产生发展有其特有的自然条件。并介绍了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序列。目前公认的文化序列是马家浜文化期、崧泽文化期和良渚文化期。其次,分三个部分具体介绍了马家浜文化期的稻作农业发展、崧泽文化期的稻作农业发展和良渚文化期的稻作农业发展。主要通过对这三个时期的考古遗址中的稻作遗迹、生产工具等方面的发现来阐述。最后,本文分析了太湖流域之所以能产生稻作的原因以及稻作能够得到发展的动因,并且综合分析了史前三个时期的聚落形态,墓葬习俗来进一步分析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分析之后进行总结认为太湖地区的稻作发展经历了自然与人为的双重力量的推动。在现代稻作发展中我们应该借鉴历史兴衰,从中吸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太湖的生态环境如果能通过人为的努力改善,应该能得到有力的改变。希望能对现今的太湖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工程和管理科学的迅猛发展,基于工业工程的现场改善理论日益趋于完善和成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现场改善理论在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
目的:比较吸烟与不吸烟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及龈沟液中TNF-α和IL-10水平的变化,分析吸烟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得新兴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综合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加强,构建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了当前社会和学校以及教师广泛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促进
针对特色旅游路线的选择问题,提出了使用Hopfield神经网络的算法和优化模型,并结合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地图,着重考虑公园景点评分、出入口设置、最短路径等因素,构建了Hopf
颌骨缺损的修复在口腔医学领域是一个前沿课题,祖国医学运用中药促进新骨的形成有着悠久历史,以“肾补骨”理论为指导的对补肾中药的成骨作用机制研究更是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指出了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关系是现在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的数学工具的不断引入,出现了大量的前沿理论与研究方法。在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对高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形式进行深入调查,为优化高职课堂探索有效教学形式提供第一手的资料,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取得
姜黄素(Curcumin)是从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多酚类物质。药理学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抗氧、抗增殖、抗肿瘤等多种活性。毒理学研究证明,姜黄素
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运用相关统计年鉴对2005-2011年间安徽的工业结构变动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发现,在此期间,安徽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结构进一步升级。同时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