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汉语遭受义“挨”字句的一系列句法现象,提出了三个生成模拟方案,力求可以生成合法的“挨”字句,排除不合法的句子,并对相关句法语义现象加以解释。第一个方案“次范畴化说”是生成能力过强的方案,它的理论来源于“原则与参数理论”,所有句子的生成都是词库规定好的,只要按照词组规则即可生成,但是它不能筛查出不合法的句子,被动义的解释也不全面,而且对于“挨”后“的”字结构的处理仅是一种权宜之计,没有探测到深层的“的”字结构的演变过程。第二个方案“双宾语说”是生成能力较弱的一个方案,它的理论来源于“最简方案理论早期框架”。它未能模拟生成“挨+VP”型“挨”字句,除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了有施事“挨”字句与无施事“挨”字句的语义句法联系,其他的现象包括最为关键的“被动义”问题都未解决。第三个方案“复式述语说”相对来讲是一个比较完美的方案,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最简方案理论新框架”,辅之以“原则与参数理论”中的一些方法。它不仅通过引入不同的vP层模拟出了各种“挨”字句的生成过程,而且对各种语义句法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1)被动义问题:“挨”字复式述语的及物性决定了“挨”字句被动义的有无,及物性的复式述语可选择空代词Prp作为其外宾语,在其控制语域内选择历事主语作为先行语,因而历事主语在语义上具有历事和受事的双重身份,也就形成了被动义。(2)施事“挨”字句的生成问题:及物性复式述语三元题元结构为有施事NP“挨”字句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句法操作上,则可以通过v PAgent。语义层引入施事。(3)“挨”后动词的性质问题:“挨”后的动词仍然是动词的性质,不能带体貌成分或者不能单独带宾语也是“复式述语”的自然产物。(4)“的”字结构:退出形式语法的轨道,我们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探讨“挨”后“的”字结构的形成,我们认为“的”字结构是在形式句法推导出的初始结构的基础上,经过重新分析的过程而形成的结构。经过对三个方案的测评,本文认为“复式述语说”是最符合“挨”字句生成过程的模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