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缘皮层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特点及多巴胺的作用和机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ikuaile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课题利用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通过记录边缘前皮层Ⅴ-Ⅵ层锥体细胞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在突触水平详细探讨了该部位自发性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特点及DA对其的调节机制.结果表明前边缘皮层sEPSCs事件是随机发生的,其幅度分布并非呈正态分布而是向大的一侧偏斜,此偏斜可被2-3个正态分布的和拟合,但这几个正态分布的均值不呈整数倍,当把sEPSCs的幅度转化为对数后,部分细胞的幅度分布可转化为正态分布,另部分细胞仍为偏态分布.对仍为偏态分布的细胞,如果将其前后对数值相减,它们的差值可呈正态分布.前边缘皮层Ⅴ-Ⅵ层锥体细胞sEPSCs的上升时间在同一细胞存在变异,但4种分布模式较为常见.DA对前边缘皮层Ⅴ-Ⅵ层锥体细胞兴奋性突触传递具有明显调节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的表达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该文系在大量研究《黄帝内经》历代注本的基础上,将两千年来对中医学奠定基性著作《黄帝内经》进行注释的各注家,注本进行分类,寻求名家名注及常见注本之外的另在注本,即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