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技术监测人结肠癌皮下移植瘤裸鼠血管靶向药物治疗模型,分析不同药物、不同作用时间DCE-MRI定量参数的差异及变化规律,探讨DCE-MRI技术在评价血管靶向药物治疗肿瘤早期疗效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36只造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组、肿瘤血管破坏剂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分别腹腔注射10mg/kg的贝伐单抗、100mg/kg的考布他汀和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1h、24h、48h对实验动物行MRI常规和DCE-MRI扫描,测量传输常数(Ktrans)、回流常量(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和增强曲线下初始面积(iAUC)。每组每次扫描完成后随机处死两只裸鼠,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瘤体微血管密度(MVD)。DCE-MRI参数行方差分析。DCE-MRI各参数间及其与MVD间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1)裸鼠皮下结肠癌移植瘤瘤体边缘区域DCE-MRI呈显著的渐进性强化,呈高灌注,中心区域强化幅度较低,呈现低灌注改变。 (2)贝伐单抗组和考布他汀组不同时间点Ktrans及Ke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肿瘤的Ktran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e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Ktrans和Kep值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h、24h和48h,相同时间Ktrans和Kep值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4)Ve和iAUC值不同时间点仅贝伐单抗组Ve值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同一时间点比较仅治疗后24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实验组坏死较对照组明显,血管内皮较对照组稀疏。MVD计数与Ktrans和Kep值均正相关。Ktrans值与Kep值及iAUC值呈正相关。 结论:DCE-MRI的参数Ktrans和Kep对抗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后微循环灌注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改变非常敏感,与MVD有较好的相关性,或可用于监测肿瘤血管靶向药物治疗结肠癌的早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