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多种独特的生态功能,是全球最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但是近年来由于湿地土壤盐渍化等问题导致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已迫在眉睫。本研究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接种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 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Glomus versiforme(GV)、Glomus tortuosum(GT)5种AM真菌对非盐渍化和盐渍化湿地土壤上芦苇和香蒲菌根侵染率、生物量、矿质营养吸收、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和Na+、Cl-含量的影响。对芦苇而言,在盐渍化和非盐渍化湿地土壤上4种AM真菌菌根的平均侵染率在2.50%~38%之间,其中接种CE对芦苇的侵染率要显著高于接种其他3种AM真菌的侵染率。而同种AM真菌在盐渍化和非盐渍化湿地土壤上对芦苇的侵染率却无显著性差异。在非盐渍化湿地土壤上AM真菌对芦苇的生物量以及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均显著高于盐渍化湿地土壤,而非盐渍化湿地土壤中Na+和Cl-的含量则显著低于盐渍化湿地土壤中Na+和Cl-的含量。对于非盐渍化湿地土壤,接种GV处理显著增加了芦苇地上部分的干重,促进了芦苇地上部分对N、P、K、Ca和Mg等5种营养元素的吸收;接种RI与接种GV均可以显著的促进非盐渍化湿地土壤上芦苇根部对P和K的吸收;接种4种AM真菌均可显著降低芦苇地上部分的N:P比,另外,接种FM和GV会显著的降低芦苇根部的C:N和C:P比;并且4种AM真菌均显著降低芦苇地上部Cl-的含量,接种RI显著降低芦苇地上部Na+的含量。对于盐渍化湿地土壤,4种AM真菌对芦苇的生物量、矿质营养吸收和Na+、Cl-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M真菌对于2种湿地土壤上芦苇的生长表现出了不同的菌根效应,对非盐渍化湿地土壤上芦苇的生长促进作用优于在盐渍化湿地土壤。对于香蒲而言,只有非盐渍化土壤上的香蒲存活,而盐渍化湿地土壤上的香蒲全部死亡;在非盐渍化土壤,5种AM真菌与香蒲均建立了共生关系,侵染率在7.5%左右,各菌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5种AM真菌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盐渍化湿地土壤上香蒲的生长,以及N、P、K、Ca、Mg等5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地上部Na+和Cl-的含量,降低了地上部C:N:P生态化学计量比以及根部Na+和C1-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在湿地环境中侵染率较低,而且不同的植物之间侵染率会有所差异,但是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湿地植物的生长、营养元素的吸收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非盐渍化湿地土壤上植物的促进作用要好于盐渍化湿地土壤,表明AM真菌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会受到盐胁迫的影响。应结合相关技术进一步通过野外实地试验筛选更有效的AM真菌菌种,同时选取适宜的湿地植物,探索菌根技术对不同含盐量湿地土壤上植物生长的实际作用,为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盐碱化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