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电子图书(E-book)已成为年轻人阅读的一种倾向。电子图书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尤其是以移动设备为载体的电子图书,更成为一种阅读风尚。但是,以数据库形式存在、并以计算机进行查询和阅读的一类电子图书,因其内容的丰富多样、学术性强等特点,目前仍然是国内大学图书馆提供大学生利用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可是高校学生用户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电子图书,怎么使用,影响高校学生使用或不使用电子图书的因素是什么,等等,在国内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而这些都是在更好地发展电子图书资源的过程中需要解答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电子图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以上海交通大学各层次学生为例,对国内高校学生使用电子图书的行为进行了实际调查,获得了第一手实证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对国内高校学生用户使用电子图书的行为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了剖析。结果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使用过电子图书,但是使用率却不高;使用最多的学习型书籍,喜欢检索式阅读,选择屏幕阅读;大部分学生认为电子图书的优势是方便性,包括获取方便性、可检索性、可复制等等,最大的缺点是学生用户对屏幕阅读的不适应。根据电子图书自身的特性,它可以作为一类信息系统应用的案例,研究其用户使用行为,可以运用相关用户行为理论,特别是与信息系统采纳相关的技术接受模型尝试进行解释。接下来,本文对技术接受模型,以及相关的用户行为理论进行了介绍。根据经典技术接受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个因素,并结合前述实证调查的结果,提取可获得性和屏幕设计两个因素,共四个因素,以技术接受模型的扩展框架,构建了高校学生电子图书使用行为的理论模型。为了进一步验证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再次设计了适于模型分析的量表问卷,又进行了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感知有用性和屏幕设计是对电子图书接受和使用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再次才是感知易用性,可获得性对电子图书使用意愿的直接影响作用不明显,但是对感知有用性有重要影响。经过验证,表明所提出的高校学生电子图书使用行为理论模型,得到了较高的解释度。特别地,验证了屏幕设计这个因素对高校学生使用电子图书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经过从实证调查,到理论模型的构建,再到实证检验的整个过程,使得本研究对国内高校学生电子图书的使用行为有了一个理论层面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