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比较肝扩散加权成像中不同b值条件下正常人进食前后肝右前叶及右后叶ADC值的变化,以此来评价血流灌注改变以及不同的测量区域对ADC值的影响;观察不同肝纤维化分级病人ADC值的变化,及与相应病理结果的相关性,评价DWI在肝纤维化分级中的价值;观察不同肝纤维化分级病人CT灌注参数的改变,评价CT灌注成像对肝纤维化的诊断能力,并将结果与第二部分MR扩散加权成像的研究结果做比较研究。研究方法:23例受试者(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36.3岁)于禁食8小时及标准餐后1小时分别行DWI检查,b值选择为200 s/mm~2,500 s/mm~2及700 s/mm~2。分别测量餐前餐后各b值条件下右前叶及右后叶ADC值。对两叶进食前后ADC值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进食对两叶ADC值的影响;对进食前后两叶ADC值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饮食状态下两叶ADC值有无差别。对57例肝纤维化病人(其中男性43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38.6岁,肝纤维化S1-S4分别为21例,16例,17例,3例)及23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36.3岁)进行DWI(b值为500 s/mm~2)检查,ADC值测量过程中,圆形兴趣区放置于右后叶,直径约为1cm。将测得的不同纤维化分级及炎症分级的ADC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且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者,采用SNK-q检验进行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方差不齐且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者,采用Dunnett-t3检验进行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对36例肝纤维化病人(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41.5岁)及23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36.3岁)进行CT灌注检查,用肝灌注分析软件取得不同肝纤维化分级病人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包括BF,BV,MTT,HAF,PS。将测得的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且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者,采用SNK-q检验进行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方差不齐且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者,采用Dunnett-t3检验进行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对57例肝纤维化病人的MR扩散加权成像研究结果和36例肝纤维化病人的CT灌注成像研究结果进行比较,通过Medcalc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比较两者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b值为200 s/mm~2时右前叶及右后叶餐后ADC值均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1);b值为500 s/mm~2及700 s/mm~2时,右前叶餐后ADC值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3),右后叶餐后ADC值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10,0.076)。餐前各b值条件下右前叶与右后叶AD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24,0.163,0.854);餐后各b值条件下右前叶及右后叶ADC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0,0.036,0.033)。正常对照组与肝纤维化S1组间AD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肝纤维化S2,S3,S4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肝纤维化S1组与S2,S3,S4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肝纤维化S2与S3,S4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0.000);肝纤维化S3与S4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3)。G0组与G2,G3,G4各组间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0.008),G1组与G2,G3,G4组间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3,0.010,0.027)。BV、BF、MTT、PS在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HAF在正常对照组与纤维化较重组(S3-4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4)。两种成像方法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T灌注成像,分别为78.9%,82.6%和66.67%,73.91。结论:1.进食后肝血流灌注增加,可引起肝ADC值的改变,以b值200s/mm~2时为著;右前叶受血流灌注影响大于右后叶,因此右后叶是ADC测量时最为可靠的ROI放置位置。2.MR扩散加权成像ADC值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降低,并可通过ADC值对肝纤维化进行分级,因此,ADC值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及分级有重要价值。3.CT灌注成像各参数中HAF可将纤维化程度较重组(S3,S4)与对照组相区分,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价值。4.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T灌注成像,因此本研究认为MR扩散加权成像是目前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及分级的最佳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