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技术研究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途径和程度,并观察侧支循环与患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6例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并设同期脑血管DSA检查结果正常,无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其颅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进行分析。按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为症状组(脑梗死、TIA组)、无症状组。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记录颈内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Wills环开放情况等。并对发生脑梗死及有影像学改变的患者分析其梗死的发生与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之间的关系。实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统计,计数资料实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实用方差分析。其中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6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轻度颈内动脉狭窄9例(16.1%),中度颈内动脉狭窄15例(26.8%),重度颈内动脉狭窄32(57.1%)。2、前交通动脉开放26例,后交通动脉开放18例,前软脑膜吻合支开放16例,后软脑膜吻合支开放22例,眼动脉开放5例,穿支动脉开放3例,其他3例。3、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组侧支循环开放率(81.2%)较高,较正常对照组侧支循环开放率(15.0%),有显著差异(P<0.001);轻、中度狭窄组侧支开放率较低,分别为22.2%,,20.0%,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676,P=0.551)。4、初级侧支循环的开放比例中,症状组明显小于无症状组,有显著差异(P=0.042);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的比例中,症状组大于无症状组,有显著差异(P=0.022)。5、前交通开放比例中,症状组大于无症状组,有显著差异(P=0.038);后交通动脉开放比例中,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无显著差异(P=0.382)。6、轻度狭窄组患者行头部MRI平扫+DWI证实发生脑梗死2例,梗死率22.2%,中度狭窄组患者行头部MRI平扫+DWI证实发生脑梗死5例,梗死率33.3%,重度狭窄组患者行头部MRI平扫+DWI证实发生脑梗死24例,梗死率75.0%。经卡方检验,重度狭窄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组,有显著差异。结论:1、颈内动脉狭窄时可引起颅内各种侧支循环的开放,并随狭窄程度的增加侧支循环的开放率也随之增加,其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率明显增加。2、初级侧支循环是主要的颅内侧支循环代偿方式,次级侧支循环在初级侧支循环发育不良、不能充分代偿供血时发挥重要的侧支循环代偿作用,其出现标志着颅内缺血程度较严重。3、前交通动脉的开放程度决定脑梗死的发生率,其开放程度越高,其相应部位的脑梗死发生率就越低;后交通动脉的开放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4、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颅内血管侧支循环情况的分析、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