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抗争的悲歌——阎连科小说创作论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hua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阎连科是当今中国乡土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已发表小说600多万字,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他的作品主要表现出的,都是二十世纪后半叶能体现中国主要时代精神的乡土人情主题,他关注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的生存境况和命运.其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与抗争主题就像两根擎天大柱,既支撑又贯穿其创作的始末.该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阎连科小说创作中的苦难主题.主要选取阎连科作品中比较典型的大量苦难环境和细节最生动而逼真的描写,指出阎连科是个有着深重苦难意识的作家;并从其具体作品中,分析了苦难的来源,即古老而落后的农业文明、现代的商品经济和战争等;最后揭示作者描写苦难的意义,提醒大家,中华民族以农立国,中国要走上现代化之路,迫切要解决的是农民的问题.第二部分阐述了阎连科小说创作中的抗争主题.为了自身的生存,苦难中的人们在努力地抗争着,正是由于生存的艰难,才决定了抗争的必然.阎连科笔下的人物要抗争的多是惨酷的自然环境和不可逆转的命运,而这种抗争又大多是一场场绝望的注定要失败的战争,所以其作品充满了悲剧性,同时也不难看到作者对于苦难人生中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和对于人之生存本质的关怀.就在这曲抗争之歌中,阎连科为中国文学贡献出了诸如尤四婆、先爷、司马蓝等农民英雄群像,他们是中国当代文学画廊里绝无仅有真正具有英雄气概的悲剧人物.第三部分阐述了阎连科小说创作中的叙述方式.阎连科的早期创作,始终坚持传统写实的原则,后来,他自觉地继承了中外乡土文学有益的文学遗产——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并将之化为了自己的血肉和灵魂.其通感式的语言已成为他的文学标签,寓言化象征化的叙事使主题更加深化,富有探索意味的结构形式也代表着其艺术性的日益成熟.他已经成为表现当下中国乡土人情主题,在思想上、艺术上"比翼双飞"的大师.
其他文献
在法律词汇系统中,法律术语占据重要的地位,没有法律术语的存在,就没有法律法规的存在,更谈不上法律的执行。法律术语的研究对法律语言学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在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