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骨症痰瘀论治针刺临床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zishu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首先提出氟中毒(Fluorosis)一词的学者是丹麦人Moller和Gudjonsson,时间是1932年。最早发现我国西南地区存在氟中毒并进行报道的,是英国传教士,时间是20世纪30-40年代,他将这一发现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美国纽约的《科学》杂志。地方性氟中毒(也称地方性氟病)(Endemic Skeletal FluorosisESF)是人群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过量摄入氟而导致的慢性中毒性疾病,包括氟斑牙和氟骨症。由流行区域的饮用水源含氟量超标导致的,称为饮水型地方性氟骨症,此型氟骨症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氟骨症由古到今,一直威胁人类生存健康。197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阳高县古城乡许家窑村发现约1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中就有典型的氟骨症患者化石。如今本病流行广泛,在欧洲、大洋洲、美洲、亚洲和非洲的35个地区和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是该病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除上海以外其他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流行,如果按照我国人口13亿人计算,平均约每30人就有一名氟中毒患者。截止2005年,此病发病区县达到1308个,氟骨症患者达到287万,病区影响人口达1.1亿。氟骨症是氟中毒的主要表现之一,由氟侵害骨骼系统以及相关组织导致的。氟骨症以关节、肌肉疼痛,手足抽搐,肢体麻木为主要症状;病情轻者无明显体征,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各关节活动受限或关节强直,肢体变形,严重者出现弯腰驼背、瘫痪等。此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同时也因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劳动能力,造成患病区域内的生产能力降低。总的来说,现代医学对于氟骨症发病机理尚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根本性的认识,限制了方案的提出与疗效的提高,要有特效的治疗方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机理研究进展结果。另外,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统一、全面的疗效评价标准。目前仍然以促进氟排泄,减少氟吸收,调节骨骼代谢,对症缓解患者症状为主要用药思路。中医学在治疗此病上,依据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根据氟骨症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发病特点、文献记载等,多将其归于痹症进行治疗,采用补肾强骨、祛风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等法,进行了许多的临床研究,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火针、时间针法、膏药、中西医结合等,取得了比较肯定的疗效。但是,此疾病中医针灸研究文献显得十分不足,是有待研究者发掘的研究领域。基于针刺对疼痛性疾病,关节疾病肯定的临床效果,综合吴中朝主任医师临床多年来对此类疾病的针刺治疗经验,本研究使用针刺治疗氟骨症并观察其疗效,望能为临床治疗氟骨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针刺方案以及临床疗效佐证,补充针刺治疗此疾的文献稀少状况。并且,基于前辈研究者在此疾病机研究中的成果,加以挖掘、分析,归纳,提出氟骨症发病的中医邪实正虚病机,望能为氟骨症中医辨证增加一条思路。2.研究目的本研究在明确诊断、统一疗效观察指标的基础上,用针刺的方法治疗氟骨症,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遵循随机、盲法、对照等科学的研究原则,采用临床症状、生化指标、中医症候、生存质量等疗效评价指标,旨在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针刺从瘀血痰湿论治氟骨症的临床疗效。3.资料与方法从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本研究共收集河北省沧州青县曹寺乡(当地未进行改水,水氟含量为2.67-7 mg/L不等)72例氟骨症患者。采用随机分层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即针刺组)和对照组(即钙尔奇D组),治疗组以活血化瘀、化痰利湿、通络止痛为法。对照组以纠正钙磷代谢紊乱,促进氟排泄为法。①治疗组:毫针加电针刺,取用固定穴+局部穴进行针刺。患者采用仰、俯卧交替体位行针,行毫针刺法,留针期间加用电针(基本穴2组,交替使用,局部穴1组,取疼痛最明显处),因体位原因不便留针的腧穴,采用快针法。疗程:隔日针刺一次,每次30分钟,每周共3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和观察两个连续疗程。固定穴:大椎、膈俞、曲池、合谷、血海、阴陵泉、三阴交、丰隆局部穴:根据疼痛部分加局部经穴1个(肩痛取肩髃;肘痛取尺泽;腕痛取阳池;颈痛取天柱;腰痛取腰阳关;髋部痛取环跳或居髎;膝痛取犊鼻;踝痛取解溪)②对照组:钙尔奇D(天津惠氏出品600mg/片,60片/瓶),服用方法:每次600毫克,每日2次,早晚服。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和观察两个连续疗程。在治疗第2周,4周,6周后,及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疼痛、尿氟进行观察测量;观察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最重关节活动障碍改善情况,伴随的抽搐、麻木、僵硬等感觉、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中医症候分级评分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等。数据采取ACCESS管理系统,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4.研究结果4.1疼痛组内: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第2周、4周、6周后,及治疗结束后的疼痛值显著小于治疗前,两组对缓解氟骨症患者疼痛症状均有良好的作用。治疗组治疗前VAS均值±标准差为7.16±1.20,治疗后的VAS均值±标准差为2.14±1.56,经过统计学检验,针刺对缓解患者疼痛效果显著(P<0.01)。对照组治疗前VAS均值±标准差为6.97±1.53,治疗结束后VAS均值±标准差为4.26±1.83,经过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西药缓解患者疼痛也有明显疗效。组间:治疗组在疼痛的缓解率上,从治疗第2周后开始高于对照组,从治疗第6周后显著高于对照组。针刺组治疗后疼痛缓解率为70.76%,西药组为44.58%,经过统计学检验,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针刺组对疼痛的缓解率显著高于西药组。4.2关节活动组内: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氟骨症患者最重关节功能障碍。针刺组治疗前活动障碍分值均值±标准差为2.55±0.76,治疗后均值±标准差为0.45±0.76,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西药组治疗前分值均值±标准差为2.55±1.15,治疗后均值±标准差为1.3±0.92,将前后分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治疗组对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组功能改善评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均值±标准差为2.10±0.85,西药组均值±标准差为1.25±1.25,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3抽搐、麻木、僵硬感组内: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抽搐症状。针刺组治疗前后抽搐次数比较,消失率为82%,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西药对照组治疗前后抽搐次数比较,消失率为58.3%,经过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针刺组经过治疗后抽搐症状消失率为82%,西药组抽搐症状消失率为58.3%,经过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治疗氟骨症患者的抽搐消失率比较无显著区别。针刺组和西药组对麻木、僵硬感等伴随症状无显著改善效果。4.4尿氟组内:针刺组在治疗第2周、6周后及治疗结束后的尿氟高于治疗前,经过统计学分析,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针刺组尿氟值均值±标准差为7.84±3.65,治疗后均值±标准差为9.32±4.07,前后尿氟值经过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在治疗第2周、4周、6周及治疗结束后的尿氟值和治疗前相比,结果经过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的尿氟排量没有显著变化。组间:治疗第2、4、6周后,两组尿氟差值(治疗后-治疗前)经过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上诉时点上,针刺和西药对增加或者减少患者尿氟值疗效无区别。治疗结束后针刺组尿氟差值的均值±标准差1.89±3.49,西药组尿氟差值的均值±标准差-0.47±3.71,经过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认为在治疗结束以后,针刺组的尿氟排出量高于西药组。4.5生活能力组内:针刺组和西药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针刺组治疗前分值均值±标准差为2.06±0.70,治疗后分值均值±标准差为1.33±0.85,经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西药组治疗前分值的均值±标准差为2.10±0.98,治疗后分值的均值±标准差为1.39±0.88,经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治疗后,两组生活自理能力治疗前后分值差值(治疗前-治疗后)经过处理没有统计学异性(P>0.05),两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比较无区别。4.6中医症候组内:针刺组能显著改善氟骨症患者的瘀血、痰湿症候。针刺治疗前瘀血症候分值均值±标准差为7.79±2.45,治疗后均值±标准差为4.7±1.94,经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前痰湿症候分值均值±标准差为9.15±4.49,治疗后均值±标准差为3.45±2.31,经过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西药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瘀血、痰湿症候无明显作用。西药组治疗前瘀血症候分值均值±标准差为8.13±1.96,治疗后均值±标准差为7.60±1.64,前后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西药组治疗前痰湿分值的均值±标准差为10.40±13.68,治疗后均值±标准差为9.00±2.51,经过处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于改善氟骨症患者的瘀血、痰湿症候,两组相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于瘀血症候,针刺组分值(治疗前-治疗后)差值的均值±标准差为3.09±2.34,西药组为0.53±2.7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于痰湿症候,针刺组分值差值的均值±标准差为5.70±3.41,西药组为1.40±2.8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4.7生存质量组内: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氟骨症患者总体健康(GH)、健康变化(HT)、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躯体疼痛(BP)、精力(VT)、精神健康(MH)等评价生存质量的各个项目上,治疗前后分值分别经过统计学检验,各项数据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针刺和西药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都有显著的疗效。组间:经过统计学分析,在总体健康(GH)针刺组分值差值的均值±标准差(治疗后-治疗前)为0.61±0.203,西药组为0.44±0.194;生理职能(RP)针刺组差值的均值±标准差为0.52±0.242,西药组为0.19±0.279;情感职能(RE)针刺组差值的均值±标准差为0.67±0.344,西药组为0.18±0.296;社会功能(SF)针刺组差值的均值±标准差为0.28±0.262,西药组为0.16±0.212。这些项目上针刺组的差值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说针刺在这些项目方面对生活质量的改善疗效优于西药。其它项目两种疗法的疗效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4.8安全性报告治疗组与西药组均无生理指标超出正常范围的干扰,也未出现晕针、滞针、断针、血肿等不良事件和药物的不良反应。5.结论①针刺可以有效缓解氟骨症患者关节疼痛,并显著改善患者最重关节活动障碍,与钙尔奇D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也能有效抑制抽搐症状,与钙尔奇D相当。②针刺可以增加氟骨症患者尿氟排出量,与钙尔奇D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针刺可以显著改善氟骨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钙尔奇D相当;且可以显著缓解瘀血或痰瘀体质患者的瘀血和痰湿症状,与钙尔奇D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针刺治疗氟骨症安全无毒副作用。
其他文献
一项为期15年的研究表明,经常吃橙子的人可降低患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风险。一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由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导致的眼底病变,患病率随年龄
为研究含黄曲霉毒素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降解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50头42日龄健康保育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头;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阳性对照组在基础饲
本文针对H公司这一地处山西省境内的企业开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入分析,对其在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进而针对H公司提出其相应的战略定位、战略规划和实施建议。山西
如何调动单一农户的投资和经营积极性,一直是中国集体林权和管理政策实践与研究的优先方向,社区如何形成集体行动来管理森林则很少受到学界的关注。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钢—混凝土结合段作为钢—混凝土组合塔梁桥最重要的结构节点之一,它连接倾斜型钢塔和钢筋混凝土墩,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主塔和大桥结构安全和使用,因此对带倾角结合段的
现如今我国大多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以此在全民健身时代来临的同时更多人将强身健体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少年儿童的身上,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
目前,国内部分猪场在保育猪方面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不科学,对常见流行疾病防治措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本研究列举了保育猪常见疾病流行动态,分析了常见疾病的控制策略,旨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指标,不仅仅是单纯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要求农村经济发
<正> 一、什么叫作燃料电池所谓燃料电池,就是它的作用象普通电池一样,能够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电池的构造也是有两个电报(阴极和阳极)和电池内部转递电流必需的电解质。但
针对目前我国基准站数据涉密与公众高精度位置服务需求增长相矛盾,以及传统坐标差分由于难以同构星座,造成定位精度与稳定性较差的问题。该文基于局域连续运行的参考站(C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