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Fe、Ti、Si)掺杂的ZrO2(CaO)的性能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ZrO2基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冶金工业领域,用于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制备出性能优异的ZrO2固体电解质尤为关键。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 10mol%CaO稳定的ZrO2固体电解质(CSZ),利用XRD、SEM、TG-DSC和交流阻抗谱研究了试样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热稳定性和离子电导率,考察了干燥温度、超声处理时间、煅烧温度和烧结温度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100℃干燥48h后粉体分散性良好,团聚颗粒疏松有气孔,尺寸为7~10μm;(2)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团聚颗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超声15~20min时,粉体分散性最好,团聚粉体尺寸降至0.5~1μm;(3)煅烧温度对粉体团聚的影响不显著;(4)烧结后试样物相组成为立方相(c)与单斜相(m)。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晶粒显著长大,致密化程度提高。(5)烧结温度较低时(1400℃),低煅烧温度试样的总离子电导率较高;烧结温度提高时(1500和1600℃),煅烧温度的影响减小;(6)1500℃烧结所得CSZ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最高,在850℃时为0.008S·cm-1,激活能为1.24eV。制备了硅、钛掺杂的 CSZTx(x=0.15、0.29、1)和 CSZTxSy(x=0.15、0.29、1;y=5、30)固体电解质,利用阿基米德法、XRD、SEM、交流阻抗谱分别研究了试样的致密度、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总离子电导率,考察了微量TiO2和SiO2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CSZTx由c-、t-和m-ZrO2组成,CSZTxSy由c-和m-ZrO2组成,均无杂相生成。掺杂TiO2促进c-t的相变,SiO2促进单斜相的生成;(2)CSZTx和CSZTxSy晶粒均为多边形,平均晶粒尺寸为0.7~1.2μm,致密度均大于96%。随着TiO2含量的增加,试样的相对密度下降,收缩率增加,晶粒尺寸减小。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相对密度和晶粒尺寸先增大后减小;(3)850℃时试样离子电导率均大于10-3S·cm-1。离子电导率随TiO2含量增加而减小,随SiO2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CSZT0.15S5离子电导率最大,为0.0042S·cm-1,激活能为0.43eV。制备了铁、钛掺杂的CSZTxFy-I(x=0、0.29;y=0、0.11、0.22)固体电解质,利用阿基米德法、XRD、SEM、交流阻抗谱分别研究了致密度、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总离子电导率,考察了微量TiO2和FeO1.5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CSZTxFy均由c-和m-ZrO2组成,无杂相生成。所有衍射峰均向右偏移;(2)所有试样致密度均大于96%,平均晶粒尺寸为0.79~1.02μm。掺杂FeO1.5促进了烧结,使致密度提高,但对晶粒尺寸影响不显著;(3)850℃时试样的总离子电导率均大于10-2S·cm-1,激活能均在0.449~0.488eV之间。总离子电导率随FeO1.5含量增加而增大,CSZT0.29F0.22总离子电导率为0.017S·cm-1,激活能为0.483eV。为研究晶界导电过程,改变液相沉淀速度,制备了 CSZTxFy-Ⅱ(x=0、0.29;y=0、0.11、0.22)固体电解质,通过阿基米德法、XRD、SEM、交流阻抗谱、阻塞法分别研究了试样的致密度、晶体结构、微观形貌、晶界电导率、总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物相组成均为c-和m-ZrO2,晶粒尺寸显著增大,为15.31~21.83μm,致密度均大于96%,850℃时总离子电导率略小于Ⅰ组,为0.005~0.009 S·cm-1,激活能为1.179~1.199eV;(2)随着温度的升高,晶界电阻迅速减小,至800℃时开始消失。总离子电导率在低温时(<750℃)取决于晶粒电导,在高温时(>750℃)取决于晶界电导;(3)单一掺杂FeO1.5或TiO2后,晶界电导率均减小,共掺杂FeO1.5和TiO2后,晶界电导率增加;(4)CSZT0.29F0.22的阻塞系数最低,为0.026;(5)TiO2能够将晶界上SiO2移动到三相界面处,降低晶界电阻,但这一过程需要在FeO1.5等促烧结剂的“催化”作用下进行;(6)掺杂TiO2和FeO1.5后,电子电导率略有增加,所有试样的电子电导率均在10-8~10-7 S·cm-1。由实验结果得出如下重要结论:(1)采用超声-共沉淀法能够有效改善粉体的团聚现象,得到分散性良好的粉体;(2)掺杂元素种类、含量及其固溶度对离子电导率有着重要的影响;(3)微量铁、钛共掺杂与微量掺杂硅、钛共掺杂相比,晶粒尺寸及致密度变化不大。但掺杂FeO1.5试样的总离子电导率更高,850℃达到10-2 S·cm-1,电子电导率可忽略,是一种良好的固体电解质材料。
其他文献
近年来,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方面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并且凭借其特殊的网络结构和强大的提取特征能力使得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得以跨越式提升。由于人脸识别研究中受人脸姿态、光照、遮挡以及表情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人脸数据库的选择以及深度人脸识别网络的设计成为提高人脸识别率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研究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自然环境下人脸识别领
钢铁工业对中国至关重要,是很多产业的支柱,同时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018年我国的粗钢产量继续增长,同时世界粗钢产量已经达到了 18.09亿吨。我国作为世界产钢第一大国,占世界粗钢总产量的近50%,为9.28亿吨。然而,作为资源、能源消耗大户,我国钢铁工业受资源、能源约束日趋严峻,钢铁节能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所以,在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对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提出了更新更高
青山绿水间,永福罗汉果核心示范区就建在这里,绿色的藤蔓在高高的架子上蜿蜒,结着1个、2个、3个……数不清的果子,这就是桂林市永福县最亮眼的名片——罗汉果。近年来,永福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依托罗汉果等本地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充分借助"中国罗汉果原产地"和"中国罗汉果之乡"等金字招牌,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特
期刊
近年来,由于石油、煤等传统能源开始大规模使用,逐渐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人们开始关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但是这些能源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要大规模的储能器件进行调节。在众多的储能技术里,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受到青睐。但是随着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大规模使用,导致锂资源开始逐渐匮乏,必然会导致锂的价格上升。钠元素与锂元素具有类似的理化
实现果实采摘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而它的关键技术是采摘机器人视觉感知系统对果实的目标检测。精准高效的果实目标检测方法能够提高采摘机器人的采摘效率,解放农业劳动力,降低生产的经济成本。但是由于自然场景下采摘对象存在诸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加大了果实目标检测的难度,这其中的两大难点问题是小尺寸果实目标检测和遮挡果实目标检测。深度学习作为一种鲁棒性和迁移性很强的数据表征方法,
草莓果肉鲜美、柔软多汁、营养丰富,素来有“水果皇后”的美称。我国是草莓主要生产国,在全球消费市场,每年大约有1/3的草莓产于我国。辽宁省发展草莓生产比较早,是我国草莓主产区之一,而东港市则是全国重要的草莓生产基地。草莓是我国设施园艺中的首要品种,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采摘期长、品质好等特点。传统的设施草莓栽培模式是平地栽培模式,平地栽培多年重茬易出现土壤连作障碍、草莓根部病害互相传染、
期刊
在钢连铸过程中,为了防止水口堵塞和促进夹杂物去除,通常向结晶器钢液中注入氩气泡。但被凝固前沿捕获的气泡会导致钢产品中的缺陷,当气泡附着了夹杂物时导致的问题尤为严重。氩气泡的聚合和破碎改变其大小和空间分布,进而影响气泡的被捕获情况。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些机制往往被简化,因此很难准确地获得气泡的大小和空间分布。为了研究钢液中离散气泡和夹杂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去除,以及减少钢产品中的缺陷,本文构建一个考
过程监测技术在过程控制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保障复杂工业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在工业过程中海量的过程数据可以被采集存储,基于数据的过程监测方法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基于数据的过程监测方法的研究现状,描述了两种比较常见的过程监测问题。首先针对目前过程监测方法中监督学习方法的不足,即标记工作量大导致标记数据较少,展开基于半监督学习的过程
信息物理系统是利用计算、通信和控制技术,将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相结合的系统,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由于信息物理系统的发展依托网络通信等技术,其开放性比较强,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增加的安全风险。信息物理系统的测量数据和控制数据的传送过程中,攻击者可以通过监听、篡改相关的数据从而对信息物理系统进行攻击,窃取系统的信息,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行过程。一旦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的损失
基于焚化厂飞灰电弧炉高温熔融处理设备应用案例,从飞灰预处理、进料、高温电弧炉、排渣系统、烟气处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飞灰预处理将二次飞灰产率由7.5%降低到6.1%,并降低了二次飞灰中的Cl、S、Na、K、Zn、Pb含量;高温熔渣直接水淬提升了熔体结构密度和能源利用效率;复合陶瓷纤维滤筒可以实现烟气多种污染物的一体化脱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