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e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题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新一轮高潮。作为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一体化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与欧盟及其他区域性联盟相比,东亚金融一体化迟迟没有被提上日程。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东亚区域金融一体化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各经济体政府之间纷纷加强了金融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希望通过建立区域金融合作机制推动金融一体化,增强各个国家和地区抵御危机的能力。尤其是在欧元问世之后,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意识到区域金融一体化对于稳定和发展区域经济、增强区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金融一体化的热度再次升温。学术界提出各种建议,其中,建立亚洲货币基金、构建亚元体系等设想引起东亚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十年时间里,东亚金融一体化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金融一体化演进的路径如何?区域金融合作是否取得了成效?虽然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些问题,但更多偏重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程度不高。作者试图借鉴和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方法,以定量分析东亚区域金融一体化水平作为论文的切入点,结合定性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且系统的研究。毋庸置疑,了解东亚金融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可以为制定东亚一体化的发展策略、选择一体化路径提供重要依据。本文的写作意图在于分析东亚金融一体化现状,并就进一步推动东亚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本文综合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理论先行、实证后接。首先介绍了衡量金融一体化水平的各种理论,然后分别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首先通过量化分析判断出目前东亚区域金融一体化水平仍然较低,然后进行定性分析,剖析造成一体化水平较低的各种因素,即利用定性分析支撑定量分析导出的结论。 3.比较研究与重点研究并举。比较研究着眼于东亚区域合作与其它区域性联盟的对比,以及各经济体之间的金融融合程度同区域内经济体与美国金融市场的融合程度的对比。重点研究主要体现在衡量中国金融市场与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融合程度,以便了解目前中国在区域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背景情况。第一节阐述了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含义与经济效应;第二节介绍了东亚金融一体化提出的背景及重要意义;第三节详细介绍了衡量金融一体化水平的各种方法,并明确了文章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二章运用数量衡量法对9 个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融合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一节分析了跨境资本流动的特征;第二节分析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储蓄与投资的相关性;第三节在对比和总结跨境资本流动分析和储蓄与投资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推测了东亚区域金融一体化水平。 第三章运用价格衡量法继续探讨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一体化水平。本章第一节至第三节利用路透终端提供的数据,先后计算了股票市场收益率平均绝对差及相关性、债券市场收益率平均绝对差及相关性,评价了各个国家和地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融合程度。本章最后一节归纳了数量衡量法和价格衡量法的分析结果,总结了东亚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特征。 第四章旨在探讨造成东亚区域金融一体化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了不利于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因素。第一节探讨了历史根源性因素,指出历史差异大、金融一体化缺乏制度设计和长远规划等原因不利于一体化的开展。第二节从经济基本面、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与金融体系特征、金融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东亚金融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金融因素;第三节则分析了与政府相关的因素,主要强调了政府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制及目前东亚金融一体化缺乏主导力量两个方面。 第五章节首先阐述了有利于金融一体化的因素,随后在不利因素分析和有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东亚金融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策略和建议。 三、主要观点及结论1.近年来,东亚区域金融一体化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内跨境证券投资保持增长态势。(2)东亚投资者在国际市场上积极购买区域内其他经济体发行的以美元或欧元标值的债券。(3)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体的辛迪加贷款。(4)东亚各经济体的股票市场收益率相关性呈现出增强趋势。 2.东亚区域金融一体化总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内跨境证券投资占区域各经济体境外证券投资总额的比重较小。(2)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收益率和债券收益率都存在较大的差值。(3)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债券收益率相关性都比较低且不稳定。 3.东亚区域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融合程度存在差异,同时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融合程度也不相同。表现在:(1)股票市场融合程度高于债券市场融合程度。 股票市场存在比较稳定的正相关性,而债券市场相关性波动较大。(2)较发达经济体之间金融市场融合程度较高,近年来香港、新加坡、韩国的股票市场及债券市场相关性都表现出增强态势。 4.造成东亚金融一体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为历史根源性因素,包括历史差异大、受历史背景和“亚洲传统”的影响东亚金融一体化缺乏制度设计和长远规划两个方面;第二类为经济金融因素,包括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基本面差距悬殊、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金融体系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金融基础设施处于不同水准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三类为与政府相关的因素,包括政府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制及目前东亚金融一体化缺乏主导力量两个方面。 5.即使在东亚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个障碍因素,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利于一体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各国政府达成了强烈的金融合作共识,已有合作机制(如清迈协议和亚洲债券基金) 为进一步推动金融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域贸易与投资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区域金融一体化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外汇储备充足为区域金融合作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6.关于推动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建议:(1)放宽跨境投资限制,促进区域各经济体金融市场的融合。(2)重视证券市场区域化合作。包括发展欠发达的证券市场,提高区域内证券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机制建设,促进各个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规则协调;促进区域内证券交易所的融合,提高区域内证券交易所的竞争力,有效应对国际证券交易所合并重组的浪潮。(3)巩固和加强现有的合作机制,宣示政府推动金融一体化的强烈意愿。主要包括拓展《清迈协议》的规模与功能,挖掘亚洲债券基金的发展潜力。(4)改善中日关系,协调两国利益,逐步形成中日两国共同领导东亚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政治环境。 四、创新与不足本文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国内关于东亚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区域金融合作情况的介绍,量化分析较为欠缺。论文将国际上测量金融一体化水平的各种方法分为两大类,随后运用这些方法,从跨境资本流动、储蓄与投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各个方面客观的分析东亚金融一体化的现有水平,从而弥补了国内学术界在量化研究中的不足。 此外,本文对于东亚金融一体化的定性因素分析也较为全面,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东亚金融业发展的现状。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较少涉及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基础理论知识。由于本文研究的重心在于衡量金融一体化水平(尤其是金融市场一体化水平),为了突出重点,同时受限于文章的篇幅,文章没有提及大家较为熟悉的区域金融一体化基础理论,如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第二,关于各区域金融一体化水平的对比研究较少。由于本文采用了大量的数据分析,需要处理的数据规模较大,任务较重,暂时没有收集和计算欧洲、北美、拉美等区域的对应数据,无法进行比较分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还望将来继续完成。作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改进上述种种不足,也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东亚金融一体化的有关问题。
其他文献
学位
农产品贸易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非常敏感的问题,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农产品的保护。但是诸如关税、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等传统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措施已经在几轮激烈的多边贸易谈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