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互动方式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铁路单位,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典型产物,既具备单位制组织的共同特征,又具有许多自身的特殊性和符号意义,这个组织复杂而庞大,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已经超越了经济本身。在市场经济已发展了三十余年的当下,铁路组织仍然保留了许多计划经济和单位制时代的烙印,解读它不仅可以通过它看到在其他地方已几乎消解的单位制结构特征的残留;更可以经由对比,透视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社会从集体向个体的变迁过程;同时与单位制和个体化的研究进行对话。本研究以一个典型的铁路单位社区H为例,通过对居住在其中的不同部门的铁路职工的访谈研究,了解其对铁路单位的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笔者从职业体验、社区生活和社会交往三个维度对其集体记忆进行了探索,并探讨了这三个维度的体验与社会认同中身份性、归属感和他评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铁路人的集体记忆最核心的内容为“责任”、“封闭”和“亲密”,这与单位体制下的社会交往模式和组织形式有关。在这种集体记忆的作用下,其群体边界、归属感得以强化,社会认同也保持在高位。当亲密和封闭的生活习惯被打破,不适应感产生,其集体记忆和社会认同也随之变化,总体而言其社会认同的变化趋势是先升后降,并逐渐与其他单位人群体趋同。透过铁路人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的变化,揭示出集体主义与个体化时代的组织形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从单位制时代的“圈养”到被迫进入市场、个体得以“松绑”,在这个普遍的社会变迁过程中,性质特殊的铁路组织和铁路人的改革节奏相较之下显得落后而又沉重,这是其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的变动趋势与其他群体不同的根源。不过时至今日,最具集体主义特征的铁路人的集体记忆和社会认同也产生了变化并逐渐与其他群体趋同,这恰恰是中国社会市场化和个体化趋势的最好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