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国家之一,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区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与影响范围扩大,随着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洪涝灾害风险加大,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因素。脆弱性作为风险的核心要素,反映一个地区受到洪涝灾害不利影响的程度和减轻洪涝灾害不利影响的能力,是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状况的重要要素。本研究分别从狭义、中义和广义三个范畴界定脆弱性,将洪涝灾害发生前的地区潜在脆弱性定义为狭义脆弱性,洪涝灾害发生时具有短时响应措施的地区脆弱性定义为中义脆弱性,而洪涝灾害发生后采取人类适应性措施的地区脆弱性定义为广义脆弱性,并且采用结构化的脆弱性结构,构建网络数据包络评价模型,评估1997-2016年长江经济带的洪涝灾害脆弱性,比较狭义脆弱性、中义脆弱性和广义脆弱性指数。研究结论如下:(1)1997-2016年,长江经济带洪灾脆弱性指数呈现为狭义脆弱性指数>广义脆弱性指数>中义脆弱性指数,中义脆弱性指数较狭义脆弱性指数降低了56%,广义脆弱性指数较狭义脆弱性指数降低了23%,表明社会应急措施、适应措施可以缓解脆弱性指数上升趋势,而河网密度指标对脆弱性指数的影响比例达到42%,地形指标对脆弱性指数的影响比例为16%,本文认为高河网密度、地形复杂的地区更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区城市化率、老弱人口比例过高会导致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增大。(2)从时间变化特征来看,长江经济带的脆弱性指数的下降幅度明显呈现中义脆弱性>广义脆弱性,并且与长江经济带的广义脆弱性指数相比,中义脆弱性指数下降比例达到43%,表明长江经济带遭遇洪涝灾害时采取的短时应急措施对地区脆弱程度的减轻效果好于洪涝灾害后的长期适应性措施,即短时措施效率优于长时适应措施效率。(3)不同脆弱性评估模型适用范围不同,结构性脆弱性评价的数据包络模型由于考虑系统内部因素间的关系,评估结果通常较非结构性数据包络模型结果更低,其结果通常可以明确不同因素的作用机制及重要程度,而非结构性模型则通常从系统整体来评估地区脆弱性,在数据指标较少、作用机制难以确定时可以作为评估地区脆弱性指数,确定地区的脆弱程度。因此,通过的洪涝灾害脆弱性狭义、中义、广义概念的引入,扩展了现有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定义范围,明确了系统内部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重要程度,能分析洪涝灾害脆弱性差异的原因以及社会措施对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减缓作用,该研究创新了现有的洪灾脆弱性理论体系,可为洪涝灾害治理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