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海洋渔业社会的变迁——关于莆田市南日岛东岱村的调查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y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海岛和海岸线仿若珍珠般散落着无数的渔村,居住着大量以近海捕捞、养殖和经营为主的渔民和其他群体。他们靠海、吃海、观海、玩海、思海,生产与生活方式深受海洋的影响,形成了与农业社会和牧业社会不同的渔业社会文化特征,可以称之为海洋渔业社会。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从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历届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高度重视,2006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有关“三农”的问题再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渔业作为农业的分支、沿海渔民作为农民的一部分,“渔业、渔村、渔民”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政府、社会和学术界足够多的关注与重视。虽然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些惠渔政策,但是学术界对海洋渔业社会的研究偏重于对策研究,缺乏全面的实证性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东岱村的社会变迁的研究,为其他海岛海洋渔业社会的人类学研究提供借鉴。  南日岛为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大岛,位于平海湾和兴化湾交汇处,北倚福清,东濒台湾海峡,历来是海上南北交通要冲。东岱村为其所辖17个行政村之一,地处岛屿最东端,远离镇中心。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村民的生计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全村从事近海捕捞转化为如今的“以养为主,捕捞为辅”,多种生计方式并存的格局。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变迁。  本文从生计方式、宗族、人口与家庭、社会结构、教育、信仰和习俗等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日岛东岱村居民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岛外社会环境因素和岛内社会发展动力进行探讨,分析这个海洋渔业社会在变迁中所面临的处境和存在的问题,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以哀牢山彝族的民居建筑与其社会组织结构的关系问题为研究对象。就目前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来看,主要都是从物质环境、空间构成、构造和材料技术等角度切入的,而从社会组织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的车溪村是全国以行政村组为单位的土家族村之一,也是宜昌市为数不多的散居少数民族村,是一个土家族和汉族共同居住的村落。车溪村通过发展民族文化
产业集群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马赛克,产业集群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高速的发展。本文以产业集群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主体,从全球价值链和本地产业链、民族历史文化和现在文明、产业
学位
学位
作为世界丝绸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茧丝绸行业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茧丝绸业的现状,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创新,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