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海岛和海岸线仿若珍珠般散落着无数的渔村,居住着大量以近海捕捞、养殖和经营为主的渔民和其他群体。他们靠海、吃海、观海、玩海、思海,生产与生活方式深受海洋的影响,形成了与农业社会和牧业社会不同的渔业社会文化特征,可以称之为海洋渔业社会。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从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历届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高度重视,2006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有关“三农”的问题再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渔业作为农业的分支、沿海渔民作为农民的一部分,“渔业、渔村、渔民”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政府、社会和学术界足够多的关注与重视。虽然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些惠渔政策,但是学术界对海洋渔业社会的研究偏重于对策研究,缺乏全面的实证性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东岱村的社会变迁的研究,为其他海岛海洋渔业社会的人类学研究提供借鉴。 南日岛为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大岛,位于平海湾和兴化湾交汇处,北倚福清,东濒台湾海峡,历来是海上南北交通要冲。东岱村为其所辖17个行政村之一,地处岛屿最东端,远离镇中心。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村民的生计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全村从事近海捕捞转化为如今的“以养为主,捕捞为辅”,多种生计方式并存的格局。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变迁。 本文从生计方式、宗族、人口与家庭、社会结构、教育、信仰和习俗等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日岛东岱村居民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岛外社会环境因素和岛内社会发展动力进行探讨,分析这个海洋渔业社会在变迁中所面临的处境和存在的问题,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