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钟基因对异色瓢虫的节律与生殖滞育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色瓢虫属于鞘翅目瓢甲科,完全变态昆虫;由于其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力强、寿命长、食性广和取食量大等特点,常常被作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应用在生物防治的众多领域。在自然界中,异色瓢虫在秋冬季节感知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后会产生滞育现象,从而达到趋利避害、安全越冬的目的。在实验室内也可以通过模仿秋冬的环境条件,给予异色瓢虫低温和短光照的条件,诱导使其滞育。人为调控异色瓢虫滞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对于滞育过程的信号传导和产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光周期和温度变化是刺激异色瓢虫产生滞育的重要外部因素。外界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光周期的变化,主要依靠生物钟来感知和响应。生物钟通过直接调控下游生理系统,参与并驱动着从基因表达到个体行为的一系列节律反馈过程。异色瓢虫的滞育行为也正是由生物钟调控的。外界的光周期信号如何转换为激素信号,进而导致相关部分的发育变化,最终表现出滞育行为层面的变化,这些问题目前还未有人对此进行相关的研究报道。  就上面的问题展开了研究试验。首先通过对异色瓢虫雌成虫生殖系统的解剖和Vg定量,研究了在20℃条件下,处于长光周期和短光周期的雌性异色瓢虫的在发育层面的具体差异;然后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对饲养在长光周期和短光周期条件下的异色瓢虫雌成虫一个完整的昼夜节律进行取样,并进行转录组测序,由此得到了五类生物钟基因在长短光周期条件下的表达量日节律;最后,通过对不同光周期的转录组样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找到了可能在生物钟信号到激素信号转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定量PCR验证,为后面的基因功能验证打好了基础。  通过以上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  1.20℃条件下,通过解剖发现:处于长光周期的雌性异色瓢虫在羽化后第6天呈现出卵巢发育的迹象,第9天在卵巢小管中就有发育成熟的卵粒了,而处于短光周期的雌性异色瓢虫在羽化后第15天才呈现出卵巢发育的迹象。通过对Vg的定量PCR发现:在长光周期条件下,异色瓢虫雌成虫的Vg表达量逐日上升,也就是卵黄原蛋白的积累量逐日递增,而短光周期条件下雌性异色瓢虫的卵黄原蛋白的积累并不像是长光周期下的逐日递增,而是呈现出一种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  2.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五大类生物钟基因中,无论长短光周期,period和timeless会在夜间的表达量较高,而cycle、clock和cryptochrome2会在白天的表达量较高。  3.通过对不同光周期的转录组样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找到了在神经信号传导过程中用于在不同细胞间转运多巴胺的VMAT(囊泡单胺转运体),发现其可能在在生物钟信号到激素信号转换过程中发挥作用。  综上,研究得到了在20℃条件下,处于长光周期和短光周期的雌性异色瓢虫的在发育层面的具体差异;又得到了五类生物钟基因在长短光周期条件下的表达量日节律;并筛选出了可能在生物钟信号到激素信号转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VMAT基因。这些将为推进异色瓢虫的滞育机理的明晰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异色瓢虫的饲养与应用提供了滞育方面的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大豆根腐病严重威胁世界范围内的大豆生产,每年在农业生产上都会造成上高达二十亿美元的损失,而引起这种病害的病原菌就是大豆疫霉。大豆疫霉与真菌亲缘关系较远,传统防治真菌的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发生在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病害,其病原为噬酸菌属西瓜种(Acidovorax citrulli),自报道以来已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众多国家发生,给当地的瓜类作物种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能够侵染大豆引起幼苗猝倒和成株的根腐病,给世界的大豆产业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损失。该菌的无性生活史对于病害
全球化“回归自然”的潮流必将给天然药物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要想让我国传统中药被世界认同和接受,我们必须加快中药质量标准化步伐,明确药理作用机制,从而保证其药效。因此,建立一种灵敏、可靠的分析方法对复杂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快速筛选是中药全球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课题成功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多级质谱联用技术,分别从中药活性成分含量、化学稳定性、体内代谢途径三方面展开研究:快速筛选了西藏
先期的研究表明,沉默芳樟醇合成酶基因OsLIS(?)勺水稻品系,在减少芳樟醇释放量、提高对褐飞虱引诱作用的同时,降低了对稻飞虱卵期天敌稻虱缨小蜂的吸引作用;沉默(E)-p-石竹烯
桔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是果蔬种植业上能造成毁灭后果的一种检疫害虫。该虫繁殖能力强,发育周期短,且世代重叠严重,气候适宜时能常年为害,曾经在我国南部的部分地区
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 Ac)引起的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近年来在西瓜、甜瓜等葫芦科植物生产上的一种严重的病害,主要是产生大量病斑,造成果实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