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探讨使用三种不同根管通畅锉预备弯曲根管后发生约诊间疼痛、推出根尖碎屑量以及根尖偏移和根尖中心定位能力的差异情况,从而初步评价不同根管通畅锉在根管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不同根管通畅锉预备弯曲根管效果的临床研究选取下颌第一磨牙患急性牙髓炎的病人60例,通过Schneider法确定根管弯曲度,随机分为3组:K锉组,Pathfile组,M-Path组。局部浸润麻醉后于橡皮障下进行预备洞型,常规开髓,建立直线通路。K锉组采用不锈钢K锉顺序疏通10#、15#至20#;Path File组采用Path File镍钛根管预备系统依次从13#、16#至19#进行预备;M-Path组采用M-Path系统依次从13#、16#至19#进行预备。三组在根管疏通过程中均配合EDTA凝胶RC-PREP预备,随后分别使用M3机用镍钛根管预备系统行根向预备。2%Na Cl O与17%EDTA交替冲洗,超声荡洗,干燥,封氢氧化钙糊剂根管消毒。7天后使用热牙胶充填系统进行根管充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记录患者根管预备术后当天、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的患牙疼痛情况。2.不同根管通畅锉预备弯曲根管效果的体外研究选取30颗离体下颌单根管前磨牙,通过Schneider法确定根管弯曲度,自颊侧釉牙骨质界上2mm垂直于牙体长轴的方向截断,保留牙根部分,拔髓后用10#K锉插入根管直至看见锉尖刚好穿出根尖孔时调整为固定参考点,记录止动片到器械尖端的距离,将此距离减去1mm确定为工作长度。将30颗离体牙随机分成3组,K锉组、Path File组、M-Path组,各10例。将离体牙逐一编号,并按顺序放置于相应空瓶中,瓶口用不透明塑胶塞封闭,离体牙与瓶口塑胶塞之间缝隙用3M ESPE FiltekTMZ350XT纳米流体树脂封闭。瓶口塑胶塞上插入5ml注射器针头以平衡瓶内外气压。使用上述相同方法进行根管预备。每次冲洗时使用侧方开口冲洗针头,针头尽量深入根管内最终达到距工作长度1mm,上下提拉、旋转针头,以达到无阻力、无嵌塞。根管预备后,用1m L蒸馏水冲洗根尖及其上方2mm以内的牙根外表面,将冲洗液一并收集至空瓶中。收集空瓶中液体经过离心、蒸干后,用电子天平(mg)对推出根尖碎屑量进行称重。利用锥形束CT(CBCT)分别对根管预备前后的离体牙样本进行扫描,然后用CBCT自带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测量根管预备前后每个牙根距根尖孔0.5mm、1mm、2mm 3个横断面弯曲内外侧根管壁的厚度,观察根管预备后发生根尖偏移和根尖中心定位的情况。3.统计学分析用统计软件SPSS17.0,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检验两两比较分析,P值小于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相比于使用K锉疏通根管治疗牙髓炎,应用Path File镍钛根管预备系统及M-Path系统疏通根管治疗牙髓炎,患者术后疼痛反应显著降低(P<0.05)。2.相比于使用K锉疏通根管,应用Path File镍钛根管预备系统及M-Path系统疏通根管,根管预备后推出根尖碎屑量显著减低(P<0.05)。3.三种根管通畅锉预备弯曲根管后,测量点距离根尖孔0.5mm断面,K锉组与Path File组、M-Path组比较,根管偏移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点距离根尖孔1mm断面,K锉组与Path File组、M-Path组比较,根管偏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点距离根尖孔2mm断面,K锉组与M-Path组比较,根管偏移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K锉组与Path File组比较,根管偏移量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4.三种根管通畅锉预备弯曲根管后,测量点距离根尖孔0.5mm断面,K锉组与Path File组、M-Path组比较,根尖中心定位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点距离根尖孔1mm和2mm断面,K锉组与Path File组、M-Path组比较,根尖中心定位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ath File根管预备系统及M-Path系统能显著降低弯曲根管预备后的疼痛反应、推出根尖碎屑量,发挥良好的根尖定位能力,以减少根尖偏移的发生。2.Path File和M-Path根管通畅系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存根管完好的解剖形态,建立弹性弯曲的平滑路径,从而保证了后期大锥度镍钛器械预备维持在根管原有的解剖形态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