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是肿瘤干细胞(CSCs)最常用的标记之一,但EpCAM在胃癌(GC)中的临床和预后意义仍然有争议。由异质性和不确定的结论,我们进行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以系统地总结和阐明EpCAM过度表达和胃癌患者之间的关联。【研究方法】使用Pub 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Web of Knowledge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截至2016年4月10日),使用以下关键词:胃癌(gastric cancer),EpCAM,CD326等。根据预先设定好的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两位作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根据异质性的存在与否应用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并对异质性较大的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使用合并的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CI)来评估EpCAM和胃癌之间的关系。结局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多种临床病理特征和5年总生存率。【研究结果】共有11例研究包括1960例胃癌患者符合我们的纳入标准。荟萃分析的结果显示,EpCAM过表达与其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肿瘤大小[>5cm vs.≤5cm(OR=2.97,95%CI:2.13?4.13,P<0.00001)],组织性质[胃癌vs.对照组织(OR=80.30,95%CI:29.21?220.81,P<0.0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vs.阴性(OR=2.78,95%CI:1.23?6.27,P=0.01)和5年总体生存率[EpCAM阳性vs.EpCAM阴性(OR=0.54,95%CI:0.29?0.99,P=0.05)]。在EpCAM过表达与之无统计学意义的是:性别[男性vs.女性(OR=0.89,95%CI:0.66?1.19,P=0.43)],年龄[>60 vs.≤60(OR=1.13,95%CI:0.58?2.20,P=0.73)],肿瘤分期[T3?T4 vs.T1?T2(OR=2.26,95%CI:0.79?6.45,P=0.13)],远处转移[阳性vs.阴性(OR=2.15,95%CI:0.20?22.69,P=0.52)],TNM期[Ⅲ?Ⅳvs.Ⅰ?Ⅱ(OR=5.14,95%CI:0.77?34.37,P=0.09)],劳伦分型[肠型vs.弥漫型(OR=1.18,95%CI:0.08?16.45,P=0.9)]或分化[高/中vs.差(OR=1.88,95%CI:0.65?5.41,P=0.24)。但是由于在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和劳伦分型中有显著的异质性,因此我们应慎重看待这些结果。【结论】荟萃分析结果表明,胃癌组EpCAM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EpCAM过表达与更大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胃癌中更差的预后相关。对于EpCAM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由于异质性大,敏感性分析提示我们人群因素可能是异质性大的一个重要的来源,这些结果我们应谨慎地对待。总之,EpCAM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胃癌标记及预后因素,未来尚需进行大规模和设计良好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EpCAM与胃癌之间的确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