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伦理研究方法探究——以“信达雅”为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伦理研究是翻译理论界的新起之秀,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该理论研究角度形成学科发展态势,成为继翻译研究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后又一大理论突破。 本文题为《翻译伦理研究--以“信达雅”为例》,主要目的便是理清翻译伦理的发展脉络及其概念对中国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本文从伦理及与其紧密相关的“道德”概念内涵入手,挖掘中西伦理的语文学起源、意义及其对既有伦理形态形成的影响,继而通过揭示伦理观念对社会尤其是语言现象的紧密联系,阐释伦理对翻译活动的重大指导意义。 通过对翻译伦理观形成过程的考察,结合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发现西方翻译伦理经历了单一性到多样性、平等观到差异观的转化过程,在强调主体间责任的前提下,以西方哲学和宗教传统审视翻译现象,实现伦理与翻译的融合;中国翻译乃至宏观语言研究长期以来遵从了传统的美学思维,将真善美带入翻译标准的设定,由此形成的翻译史上几次论战更使中国翻译与美学伦理学的关系更加明显。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身负历史责任感的改革家,主张通过走资产阶级改良新路改变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式,主张振兴教育开启民智,因此深具海外阅历的严复以翻译引进国外人文思维,冲击国内僵化的发展理念,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以励精图强。严复的“信达雅”翻译论引发的对翻译标准的争论至今未平,其影响可谓众理论之最,该三字箴言也是严复历史观和伦理观的浓缩写照。本文则取该典型,通过对严复其人及其“信”、“达”、“雅”三方面深入分析,以史为鉴,以例阐发伦理对翻译实践及其理论形成的指导意义,以探求翻译伦理的合理定位和研究方法,促进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观念和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且进一步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词汇学习优生和差生、一年级优差生和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明治以来的大文豪和最能代表日本人心的作家。其作品在日本国民中极具人气,虽历经百年,却依然耀眼,常常被选进各种各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纳入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实现了从教方到学方的教学方法转变,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因而引起了广泛的研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生产力,它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即文化竞争力。21世纪,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大有金融全球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