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顾炎武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和个人身世入手,分析其出游的现实原因,详述其一生游历经过。顾炎武出生于有着经世致用家风的官宦家庭,自小饱读经世之学,而嗣母的言传身教,乃至最终的殉国遗训,奠定了亭林的思想根基,使他终身立身严谨,遗而未出。同时,明代旅游之风大盛,出现了如徐霞客等一大批的旅游家,易代之际遗民们发扬这一传统,顾炎武即为他们中的一个。欲有所作为又不能出仕清庭,亭林选择游历这条道路,从早期的联络抗清义士到晚年的拜访遗民学者,亭林正是在旅游中关注现实,著述不休,实现了他在乱世异代中的“为”,本文归之为“以游为业”。出游并非一步到位,亭林的每一次出游又都有着现实的原因在背后推动着,家难是起因,躲避族兄及乡里豪族迫害逼得他不得不远行;而后联络抗清义士之需要,也使得他常年奔波于南京吴中各地;中晚年的长期流寓北方,则是因为其地生活物资更为低廉,最重要的是为了著书立说之需要,使他需要南北奔走,未能定居一地。考察亭林一生游历经过,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早年的读书应试优游生活;明亡前后的武力抗清;卜居南京的联络义士以待再起;中年北游山东,晚年游学关中,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背景及特点。最后剖析亭林旅游行为,认为其所奉行乃在旅游中有所作为的实用主义旅游观,具有目的性,持续性,生产型、审美元素转换等特点。旅游对亭林乃是关注现实了解外界的手段,故其出行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短期旅行,亭林乃是以游为生,其旅游行为贯穿了整个后半生,具有持续性;为了应对长期出游的开支,就必须在旅行中有所收益,顾炎武每到一地,即买田置地,化消费为生产;而由于遗民旅游的特殊性及顾炎武的实用主义旅游观,在旅行中更多关注历史、民生,而缺少对自然山水美的关注,导致了审美元素的转换,出游内容也由传统文人的游山玩水转为遗民的谒陵祭庙、地理民生考察;最后,分析旅游对顾炎武自身及后世的影响和意义,得出旅行成就亭林大家地位的结论。旅行中结识的交游学吕对亭林的学问增进不无裨益,而亭林在旅游中形成的学问之道,为学之法,也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