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新兴趋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影响着教师教学的质量,还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因此在信息时代,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应该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综述目前的研究现状,发现前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大都束缚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大框架之中,研究的范围非常广,包括能力结构要素研究、发展阶段研究、培训模式研究、现状及对策研究等等,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本身研究的深度和系统性不够;其次虽然也有一些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证研究,但多是基于具体学科经验的表述或表象分析,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本研究从建构指标体系的角度研究信息化教学能力,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的能力维度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要素为构建依据,以访谈、问卷为手段方法,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对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本研究运用文献、问卷、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提出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是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并最终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然后在系统科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的能力维度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要素,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预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内容主要是根据构建的预设指标体系编制问卷和教师访谈提纲,进行试测分析,修订完善预设评价指标,并最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个步骤,根据构建的预设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问卷,进行发放及回收,用SPSS19.0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提取二、三级因子,并命名;第二个步骤,根据第一次数据分析结果及访谈资料,修订完善问卷,并发放及验证,最终确定为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第三个步骤,根据最终的指标体系,编制评价指标权重评分表,采用两两比较法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最终完成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