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美等国发行可转换债券,迄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金融创新浪潮中,可转债市场有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中长期融资工具。而我国可转债及市场只是在过去四、五年间才有了较快发展。许多成熟可转债市场上的体制及操作,在我国并未得以建立和实施;不仅市场投资者对这种混合型金融工具的认识还处在初始阶段,上市公司对于使用可转债这种融资工具对自身财务结构,公司价值影响如何的认识还不深。同时,市场体制,法律建设等也有待加强。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发展背景与特点,使市场参与者尽快熟悉这种金融工具的特性;并通过合理的引导与制度安排,完善可转债市场建设,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迫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回顾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收集了大量数据,按照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改进计量模型,对上市公司发布可转债公告这一窗口事件对股票异常收益的影响进行检验与研究,对比发达市场国家的实证结果,全方位分析论述文中计量结果所揭示的经济学含义。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全部可转债样本按照“新老划断”<1>划分为两组。时间上以2006年为界,分别考察2002年至2004年,以及2006年之后市场上所发行的可转债公告效应。这样的划分可以结合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的考察可转债公告效应对市场异常收益的影响。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探讨本文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阐述本课题研究所依赖的理论依据,准确且全面的回顾前人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第二章介绍可转债这一投资工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比较我国可转债设计条款及体制与其他发达市场国家的差别。第三章为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运用窗口事件分析法和市场模型,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对流通股票异常收益的影响。第四章中,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对我国的计量结果与其他发达市场国家的结果之间进行比较,进而分析检验结果所揭示的经济学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