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员工工作日熬夜加班的短期积极后效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oneon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熬夜加班(work-related behaviors after-hours at weekdays’night),是指员工出于主客观原因在工作日或非工作日的晚间继续从事工作相关活动的行为,是下班后工作行为的一种。然而,尽管熬夜加班非常普遍,但关于熬夜加班后效的认识在现实和理论上均仍存在争议。已有研究普遍从资源视角探讨并验证了包括熬夜加班在内的下班后工作行为的消极后效,如持续应激、恢复受阻和工作家庭冲突等,这尚不能从理论上回应现实中熬夜加班依然持续流行的现象。根据目的性工作行为理论(theory of purposeful work behavior,TPWB),从动机视角来看,员工熬夜加班可能因为某些主客观目的而发生,也会因对这些主客观目的的应对和满足而使行为者产生心理资源的增益。作为对资源视角下损耗效应的补充,本文拟从动机视角出发,探讨员工工作日熬夜加班行为所带来的短期积极后效。在理论上,本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熬夜加班的后效类型,也有助于从动机视角来解读熬夜加班的后效机制;在实践上,本研究有助于回答看似百害而无一益的熬夜加班行为为什么会普遍流行,有助于从心理动机层面干预熬夜,为倡导健康的工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先通过日记研究验证了熬夜加班的发生背景假设,即通过对120名职场员工从周一到周五连续5个工作日、每晚睡前1次的追踪调查,发现互联网环境下工作性通信工具的使用加剧了职场员工工作日熬夜加班的客观时长和主观感知。继而本文围绕熬夜加班的后效机制假设开展了四个具体的研究,依次用访谈法、情境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日记研究法等四种不同的方法反复验证了熬夜加班的短期积极后效:(1)在访谈研究中,对137位在职人员进行了开放式访谈。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模型分析,发现工作日熬夜加班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员工的心理充实,提升工作需求满足感;(2)在实验研究中,通过情境实验法,招募112名被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工作日熬夜加班组)和控制组,以员工熬夜加班感知作为操纵性检验。结论表明与控制组员工相比,实验组员工的工作需求满足感显著更高,且在实验组员工中,工作内部动机较高员工的工作需求满足高显著高于工作内部动机较低员工;(3)在问卷研究中,通过横截面调查,回收了252份员工的有效数据,开展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结论表明员工工作日熬夜加班时长/感知能够正向促进其工作需求满足感并进一步提升次日的工作任务绩效,且这一效应在工作内部动机高和熬夜加班频率低的员工身上表现更强;(4)在日记追踪研究中,通过对129位员工从周一到周五的连续5天、每天3次的日记追踪取样,最终得到600例研究样本,并基于此再次验证熬夜加班对工作需求满足和工作任务绩效的促进作用在动态追踪中依然稳健存在;(5)在日记追踪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员工前三个工作日的平均熬夜加班时长和平均熬夜加班感知会负向预测员工的工作需求满足,也会通过负向预测员工的工作需求满足进一步负向预测工作任务绩效,出现了“周三低谷效应”,说明工作日熬夜加班的积极后效是短暂的,具有时间窗效应,在连续三天熬夜加班后就会发生反转。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揭示了员工熬夜加班的积极后效。本文从动机视角发现员工熬夜加班能够在短期内提升工作需求满足;第二,揭示了员工熬夜加班积极后效的传递效应,即可以进一步对工作任务绩效产生积极溢出;第三,揭示了员工熬夜加班积极后效的边界机制在于员工的工作内部动机;第四,引入了员工熬夜加班积极后效的动态机制,从日记追踪的角度揭示了员工工作日熬夜加班的积极后效具有时间窗效应。本文的管理启示在于:第一,有利于指导员工理性认识工作日熬夜加班,即工作日偶尔熬夜加班有短暂好处;第二,有助于指导管理者引导员工用积极的态度参与工作日熬夜加班,即提升员工的工作内部动机;第三,有利于指导企业构建合理的加班文化,即避免让员工多个工作日连续熬夜加班。
其他文献
目的:体内代谢过程与药物疗效及毒性密切相关,代谢酶的表达水平及活性是影响药效和毒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用药时间(时辰)不同会导致药物疗效和毒性产生差异,且多种药物代谢酶的表达具有昼夜节律性。因此,药物代谢可能受生物钟的调控,其有可能是时辰药效和毒性产生的根源之一。然而,生物钟对药物代谢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本论文工作旨在探讨药物代谢时辰依赖性的产生机制,考察生物钟系统组成元件CLOCK和
学位
当前,中国工业部门的就业占比和增加值占比均已被服务业赶超,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经济服务化”阶段,或称之为“后工业化”阶段。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完成?是否表明随着中国服务业超过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后,发展服务业将比工业更加紧迫和重要?这些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经济改革和产业政策实施不得不考虑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论文尝试从国别间的部门生产率收敛视角对当前的中国工业化进程做出判断,
学位
目的:“湿性重浊”是湿邪致病的特点之一,其“浊”常表现为排泄物、分泌物秽浊不清,“重”常表现为头身肢体困重、精神倦怠等。本课题基于菌群-肠-脑轴的具体变化,探讨湿邪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神经行为学、相关神经递质及其通路等指标的具体影响,以期明确湿邪是如何通过改变肠道微生态来影响行为情绪和神经信号系统的,从而阐明“湿性重浊”的病理机制。方法:使用人工气候箱和高脂饮食分别模拟外湿、内湿之邪,并以20%LD
学位
第一章肠易激综合征伴抑郁症状患者基于体素的脑形态学MRI研究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方法,分析肠易激综合征伴抑郁症状(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DEP-IBS)患者脑灰质体积(gray matter volume,GMV)的变化以及抑郁症状在脑结构变化和胃肠道症
学位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根据全球统计数据,卵巢癌是第三大最常见的且死亡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5年生存率仅仅只有30-40%,卵巢癌在女性新发肿瘤中占4%,但死亡率却占5%,这是由于卵巢癌症状隐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以此可见,寻找卵巢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迫在眉睫。细胞的恶性增殖往往涉及到细胞周期的失常调控。细胞周期由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 de
学位
1.目的(1)研究CYBA基因rs4673、rs9932581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及认知功能、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的关联性。(2)研究CYBA基因rs9932581多态性与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低频振幅值(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的关联性。(3)研究CYBA基因rs9932581多态性与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灰质密度的关联性。2
学位
随着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管理的逐渐兴起与推广,供应链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已经成为衡量企业乃至一国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对供应链进行整合和优化,企业普遍选择少数几个客户作为其主要客户,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伴随着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关系的日益紧密,坏消息在客户与供应商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传染效应。当客户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或者未来经营发展前景不好时,供应商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势
学位
目的研究电针治疗对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状态、认知功能的改善及其对血清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属前瞻性队列研究,本研究共分为3组,其中,入选100例6个月内未服用过抗抑郁药的患者(男女不限,年龄18-60岁),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入选的100例重
学位
第一章基于多模态MRI的双相障碍患者脑影像学改变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oxel based morphometry,VBM)探究双相障碍患者(bipolar disorder,BD)脑结构改变,利用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和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探究BD患者脑局
学位
物联网数据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访问控制机制作为数据保护的基石性技术之一,可以确保数据仅能被拥有相应权限的用户访问。区块链技术为访问控制机制构筑了可信环境,可免除对可信第三方机构的依赖。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出现了需要打破数据孤岛进行多方数据共享的多域合作场景,该场景下的各个访问控制域之间互不信任。由于区块链构筑的信任只存在于信任边界内,导致目前基于区块链的访问控制方案无法将权限安全地授予信任边界外的用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