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外泌体在内皮细胞激活促进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骨科大手术血栓相关临床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R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深静脉血栓是医院内部非常常见及危险的并发症。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院内血栓形成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如何降低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血栓发生是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静脉血栓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主要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流瘀滞。血管内皮细胞在静脉内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提供防止循环白细胞和血小板向血管壁募集和附着的表面来预防VTE。因此有研究表明,静脉内皮的激活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外泌体近年来被发现在维持血管内皮的稳态和介导心血管疾病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静脉血栓形成中尚未见有深入研究,因此探索外泌体如何在激活静脉内皮细胞并促进静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临床上血栓危险因素开展研究是制定降低血栓发生率的重要环节。在众多导致血栓的因素中,自身静脉血管结构异常也是一种潜在的重要因素。由于针对血管的研究开展主要依赖于影像学的检查、成本高较为繁琐往往导致这些因素容易被忽略,因此针对自身静脉血管结果异常与术后血栓形成之间相关性研究较少。有学者发现小腿比目鱼肌静脉直径的大小与术后血栓的形成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然而这一现象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血栓形成患者中并没有被深入研究,因此对这一现象深入探讨对认识血栓形成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术后血栓的预防与治疗,临床已经引起足够多的重视,包括制定指南针对骨科大手术人群降低围手术期血栓发生。对于术前血栓的研究则较为少见,针对术前血栓形成的处理经验也相对较少。因此进一步了解术前血栓,对认识并完善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血栓防治体系具有重要的帮助。目的:1、观察血浆中的外泌体是如何激活内皮细胞并在促进静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作用,并对发挥作用的生物学通路进行初步探讨;2、针对静脉结构异常—比目鱼肌静脉扩张现象,探讨在骨科大手术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并对比目鱼肌静脉扩张的人群分布进行分析;3、探讨择期患者在关节置换术前血栓发生、危险因素及对术后血栓的影响;针对典型病种如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前血栓及危险因素分析;对股骨颈骨折术前近端血栓形成不置入滤器,接受药物治疗,待血栓溶解或者稳定后再接受手术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方法:1、建立大鼠下腔静脉狭窄血栓模型,采集血液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并分为狭窄组(Stenosis-Exos)和对照组(Sham-Exos)。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及大小;使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测定外泌体的大小和浓度;Western blot测定外泌体特异性蛋白的表达。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细胞体外摄取外泌体。在大鼠静脉内皮细胞贴壁后,收集蛋白用Western Blot观察狭窄组外泌体对内皮细胞蛋白的影响;DAF荧光强度观察Stenosis-Exos和Sham-Exos对内皮细胞NO、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皮细胞-单核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建立大鼠深静脉血栓模型,通过活体成像技术观察实验组的外泌体能否更多的在血栓形成部位聚集,并对血栓部位进行HE染色,并将血栓取下比较其重量及长度。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出Stenosis-Exos和Sham-Exos中差异性表达的mi RNA,挑选出排名前10的mi RNA,并对mi 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随后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推测Stenosis-Exos发挥作用的生物学通路。2、回顾性分析我院关节中心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7月接受初次膝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资料。由1名超声医生在术前1-3天筛查排除血栓,并评估比目鱼肌静脉直径大小。术后在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再次对血栓进行评估。评估术前比目鱼肌静脉直径与术后血栓有无相关性,同时根据结果获取比目鱼肌静脉直径的预测值进一步扩大样本,将术前结果分为扩张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间在纳入因素有无差异。3、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4月的研究资料,对于术前血栓筛查人群主要在术前通过超声筛查或者下肢深静脉造影完成。结果记录术前的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同时通过单因素以及逻辑回归分析影响关节置换人群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血栓的危险因素,在术后筛查血栓进一步评估术前血栓与术后血栓形成有无相关性;对于股骨颈骨折术前近端血栓,采用药物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近端血栓长度、凝血指标的改变,术前、术中、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血栓转归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建立大鼠下腔静脉狭窄血栓模型并成功通过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外泌体形态典型,并呈特异性表达。Stenosis-Exos组能显著减少内皮NO产生并促进ICAM-1和VCAM-1的表达,促进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的黏附;同时体外实验发现Stenosis-Exos能促进局部血栓的形成。提取Stenosis-Exos和Sham-Exos进行测序,筛选出两者中差异性表达的mi RNA,对mi 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随后对靶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Stenosis-Exos参与了NF-kappa B、MAPK、m TOR、PI3K-Akt、HIF-1等通路的调节。2、共有402例纳入了研究,术后共发生血栓78例(19.4%),其中症状性血栓14例。单因素及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比目鱼肌静脉直径、高龄、手术类型是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在症状性血栓的因素分析中,比目鱼肌静脉直径是唯一危险因素。同时发现当比目鱼肌静脉直径的临界值取0.57cm时对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扩大样本纳入569例术前患者,以比目鱼肌静脉直径0.57cm为临界值,发现扩张组238例,占41.8%。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大体重指数是关节置换人群中术前比目鱼肌静脉扩张的危险因子。3、共纳入500例拟关节置换患者,其中术前血栓发生率为4.5%,分析发现D-二聚体及高血压病史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扩大样本评估521例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发现血栓发生率为6.7%。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D-二聚体≥0.5ug/ml是术前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术前近端血栓9例,均不置入滤器并接受药物治疗,结果发现术前5例近端血栓完全消失,3例好转,1例无变化但血栓转为稳定,血栓大小及D-二聚体值前后对比显著改善,在术后观察中无一例患者出现死亡、症状性肺栓塞以及大出血等不良事件。结论:1、血浆外泌体能促进内皮细胞激活相关蛋白的表达,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减少内皮NO的产生;在大鼠血栓模型中,血浆外泌体能促进静脉血栓的形成及ICAM-1的表达;该作用可能是Stenosis-Exos通过参与了NF-kappa B、MAPK、m TOR、PI3K-Akt、HIF-1等通路的调节来实现的。2、比目鱼肌静脉扩张是人工关节置换人群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血栓以及症状性血栓形成均存在着相关性。高龄、大体重指数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前比目鱼肌静脉扩张的易发因素。3、择期关节置换术前血栓发生率并不低,因此术前应针对特定风险人群排除血栓风险。对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前出现急性近端静脉血栓时,可先不置入滤器,采用药物抗凝方法治疗血栓,待近端血栓完全溶解或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
其他文献
偶极横波反射波测井技术的探测范围可达数十米,介于传统测井与地球物理勘探之间,能有效消除探测盲区,在碳酸盐岩等地层的勘探开发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纵波反射波强度弱于横波反射波等原因,目前主要利用横波反射波进行地层构造成像。但在软地层中,横波衰减比纵波严重,其传播距离较硬地层中的传播距离明显缩减,偶极横波反射波测井在软地层中的应用受到限制,而利用受软地层影响较小的纵波反射波进行成像成为一种可行的
随着国内外油气勘探的发展,简单的构造圈闭油气藏已经愈渐稀少,油气勘探的目标已日渐转为更为复杂的岩性油气藏。在复杂的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中,叠前AVO反演是目前勘探开发最关键的储层预测技术,基于叠前AVO反演的储层预测技术是探明油气分布和油气圈闭潜力的核心技术。本文首先对AVO技术正演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更加深刻的理解了Zoeppritz精确方程以及其近似方程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然后在前人划分的四类
最近,非常规等各向异性油气田的大量开采以及定向井的应用,使得随钻测井在测井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电阻率各向异性地层中的随钻方位电磁波电阻率测井反演问题。首先,阐释了电磁波传播电阻率测井的响应原理、并推导基本公式。然后,建立水平层状各向异性介质地层模型,使用模式波分解法求解该介质地层中的各电磁场分量,并采用快速汉克尔变换法实现高效的数值模拟计算。针对方位电磁仪器,设计地层模型,系统
由于成本低廉以及柔性性能好,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s)有望在印刷电子及可穿戴电子领域取得更多应用。包括物联网(IoT)、射频电子标签、可穿戴传感器等在内的多种应用,都要求电子器件可以在较低工作电压内提供足够的电流来驱动电路,或者具有很高的增益,可以用来放大信号。但是,目前要使OTFTs对于碳纳米管薄膜、二维材料和氧化物更具竞争力,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有机半导体的迁移率通常低于无机半导体的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深入,地层水矿化度的多变以及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出现,应用常规测井资料结合Archie公式对复杂储层的评价,往往准确度不高。由于油水介电常数差值较大,介电测井在评价非常规及开发后期的储层上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是国外油服公司新推出的扫频介电测井仪,其近年来在油田服务效果良好。目前,国内对扫频介电测井的响应机理研究尚不完善且对扫频介电饱和度模型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故本文在充
储层的渗透率模型一直是石油工业生产的重要工具,然而在面对碳酸盐岩、非均质砂岩、火山岩等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时,传统的渗透率模型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以数字岩心为切入点,解决样品稀少条件下非均质性储层渗透率建模的问题。针对不同岩性的岩心在CT图像上的孔隙类型不同,分别对砂岩和碳酸盐岩两种岩性给出了相应的图像处理与分割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最大球法的逾渗网络方法得到各岩心的计算渗透率。通过子块切割的
可拉伸电子器件是当前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它超越了传统电子器件刚性的限制,可以在器件弯曲、扭转、拉伸等状态下依然保持正常的功能。得益于可拉伸电子器件具备类皮肤性质的变形能力,可拉伸电子器件在电子皮肤、软体机器人、生物医疗器械等众多领域都具有丰富的应用,弥补了传统刚性器件的不足。其中,可拉伸电致发光器件是可拉伸电子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拉伸电子系统的信息输出窗口。在可拉伸发光器件中,基于ZnS:
随着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老油田进入了高含水阶段开发后期,油田的剩余油可采储量逐年减少,剩余油分布状况复杂,后期开发方案部署难度大。本文主要从岩石物理模型分析、时移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地震反演及多属性预测分析对研究区储层渗流场进行分析研究,建立高含水油田渗流地球物理储层描述方法组合,建立老油田储层物性参数信息、预测剩余油聚集区、指导后期开发方案部署,进而提高油田老区采收率。本文首先建立研究区的岩石物理模
与孔隙结构相对简单的常规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砂岩储层不同,致密砂岩储层的特征,包括岩石非均质性、微观孔隙结构以及孔隙流体分布等相当复杂,弹性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明确。这些特点造成常规的岩石物理模型无法准确的模拟致密砂岩的实验结果,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地震预测造成困难。因此,本文通过开展岩石物理高低频实验与多尺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致密砂岩弹性性质及其控制因素,建立适用于致密砂岩的岩石物理模型,对致密砂
准确地获取储层孔隙结构信息对于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非常重要,是进行有效储层分类的的关键依据之一。常用的孔隙结构表征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测井资料评价孔隙结构;二是基于物理实验构建评价模型。这两类方法表征孔隙结构的尺度和分辨率上存在较大差异。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算法在小样本数据建模及预测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能够为多尺度数据融合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首先利用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