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现象的理论解释——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视角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推论(new new trade theory)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作为微观基础,解释了此前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贸易现象,特别是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rogeneous-firm trade theory)是新新贸易理论的一个分支。该理论在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的基础上引入了企业在生产率方面的异质性及其进入行业的沉没成本(sunk entry cost),试图解释在同一个行业内,不同生产率的企业在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时的不同选择(包括进出行业的决策、产量和价格的决策以及销售市场的决策等),并分析了贸易开放和贸易自由化对一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规模、行业平均生产率和总体福利水平的影响。  以Melitz(2003)和Bernard et al.(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相对于非出口企业而言,一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更高。主流的理论模型通常假设企业所面临的出口市场的进入成本高于国内市场的进入成本,因此只有生产率足够高的企业才会从事出口,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支付高额的进入成本,并实现盈利。  然而,在针对中国企业层面的经验研究中,许多学者指出: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即同一行业内,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反而高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这与上述的主流结论正好相反。为此,本文试图从市场进入成本的角度,通过理论建模为“生产率悖论”现象提供一定的经济解释。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是导论。该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问题的提出)以及本文的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该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和研究主题,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领域的理论建模文献和经验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本文的文献综述涵盖了该领域2008年以来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介绍。  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建模部分。笔者构建了四个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现象。这四个模型可以视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拓展,其核心假设均为国内市场的进入成本高于出口市场的进入成本。本文理论建模的主要结论归纳为命题3.1-命题3.20(见命题与假说目录)。  第四章是本文的经验研究。笔者采用《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报告——投资环境调查》(The World Banks Enterprise Surveys: Investment Climate Survey)所提供的2004年截面数据,对来自中国大陆23个省、4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共120个城市的12400家样本企业进行了经验研究,不仅对“生产率悖论”现象进行了检验,还为本文第三章的理论模型的主要结论提供了经验支持。  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语。在这章中,笔者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是本文的不足以及笔者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本文通过理论建模和经验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为:以高出口密集度为特点的加工贸易企业,特别是中国沿海地区的私营加工贸易企业,存在着显著的“生产率悖论”问题。而地方保护所造成的国内市场分割,导致了国内市场的进入成本高于出口市场的进入成本,可以解释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现象。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迁移状况不仅能够反映出相应地区的发展情况,更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知识产业化的发展,企业独立创新变得日益艰难,多方参与、交互作用的网络式合作创新开始趋于普遍化,针对企业间合作创新关系的创新网络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关于企业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的研究普遍采用的是基于二元关系的复杂网络模型,这种模型在刻画多元合作关系形成的创新网络时会有一定程度的失真和混淆。基于超图结构的超网络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具有多节点连接的复杂系统,从超网络的视角来研究企业
学位
城镇化发展不仅是我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和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所在,还对节约土地、环境保护和低碳化发展道路有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部地区凭借拥有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