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后的古文名家,在诗、词、戏曲、小说、笔记等方面均有创获,并擅长丹青,但真正使他蜚声文坛的却是他的翻译小说。林译小说是中国近代小说史和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它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文学窗口,因此风靡一时,但后来却备受批评,甚至湮没无闻。林译小说的传播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林纾及林译小说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传播的愿望,林纾本人也积极参与各种传播活动。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切入,正是希望能采用新的方法,拓展林译小说的研究。本文的“绪论”部分概括了林纾的生平及他的文学活动,介绍了林译小说的基本情况及研究现状,还说明了相关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一章考察了林纾的交往与林译小说的传播。林纾的交往范围很广,涉及合译者及诸多文化名人。本章主要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观——精神交往理论。林纾的口译者在选择原著、翻译的准确性及翻译速度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林译小说的传播,这些口译者与林纾的关系也形成一个庞大的传播网络,为林译小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林纾交往的文化名人对林译小说的传播也起到促进作用。第二章主要研究林译小说的传播与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近代出版机构的关系,同时也适度关注了《平报》、《公言报》等其他出版机构及戏剧这种媒介对林译小说传播的影响。林纾1903年正式与商务印书馆产生联系,从1905年起开始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他在商务出版的单行本著译合计140种,此外还有不少译作刊载于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小说世界》等刊物上。商务印书馆先进的印刷设备与完善的发行系统为林译小说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读者基础,提供了强大的流通渠道,使林译小说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林纾的译作绝大部分都在商务出版,商务印书馆对林译小说特别重视,并给予优渥的待遇,还有意将林纾和林译小说打造成品牌,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频繁地刊登宣传及促销广告,并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第三章首先从社会环境、林纾的思想、林译小说的内容及其传播效果出发,将林译小说以1913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本章综合考虑书名、序跋、评论、正文等因素在前期林译小说的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林译小说的序跋与传播效果”、“林译小说的翻译策略与传播效果”、“林译小说的传播与林纾的文学贡献”三方面展开论述。林纾前期的译本绝大多数有序跋,这些文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林纾翻译小说时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林译小说的传播。同时,林纾使用浅近的文言、选择合适的题材、采取恰当的归化和异化手段等翻译策略也对林译小说传播产生了影响。林译小说的广泛传播使林纾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林纾和林译小说在三个方面对文学做出了贡献:借用古文笔调,提升了小说和小说家的地位;林译小说体现了小说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林译小说拓展了读者对外国文学的认识。第四章探讨了后期林译小说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其直接原因是小说的内容与质量大不如前。林纾一直有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除了林纾本人的思想因素、合译者的因素外,经济因素也导致林纾为追求物质利益而粗制滥造。林纾在五四运动期间与新文化派的纠葛更是导致林译小说被冷落的决定性因素。本章运用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理论,仔细考察林纾与新文化派论战的始末,发现林纾与章炳麟及其弟子的文派之争正是这场论战的诱因。新文化派决定向林纾发难,以在文坛制造轰动效应,结果派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而新文化派对林纾及林译小说的指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译小说的地位及传播效果。五四时期营造的舆论氛围影响巨大,林译小说的价值几乎被全盘否定,也渐渐少人问津了。本文通过对林译小说前后期传播效果的比较,强调了林纾的文学活动具有启蒙意义,林译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书写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对新文化运动也有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