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一流”建设是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其核心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和潜心科研的学术型人才,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研究的储备力量,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关注并提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绩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工作绩效理论、学生投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以上海市四所“双一流”高校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在借鉴前人成熟量表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科研绩效、个体特征、导师特征和组织特征的指标评价体系,以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自编调查问卷并展开调研。其次,在回收了 458份有效问卷后,采用SPSS 23.0软件,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和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同时,结合29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访谈,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原因。最后,综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得出以下关键结论:在科研绩效发展现状方面,“双一流”高校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广泛参与了课题项目研究和国内学术会议。但是,科研成果的质量还有待优化,存在着学术会议参与的深度不足、论文发表的数量较少、期刊级别不高等问题。不同年级、学科门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科研绩效中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而不同性别、本科毕业院校的学生在科研绩效中没有呈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在科研绩效影响因素方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自身、导师和组织因素对其科研绩效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即科研绩效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科研兴趣、目标导向是影响其科研绩效的核心因素。其中,科研兴趣对科研绩效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科研能力和目标导向次之。如果学生能够保持浓厚的科研兴趣、掌握扎实的科研能力、树立积极的目标导向,会取得更高的科研绩效。第二,导师因素是提高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的助推力,导师的学术能力和指导质量对科研绩效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后者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学术能力突出的导师,能够承担高水平、高级别、高创新性的课题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术发展平台。但是,导师指导是学术能力输出的过程,其输出的频次和质量才是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第三,组织因素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是高校的学术氛围和科研资源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相较于学术氛围,科研资源的影响效果更大。优秀人才与优质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为科研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学生、导师、高校和政府主管部门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发挥多方协同作用,共同推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的提升。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开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了个体、导师和组织的实证模型,拓宽了科研绩效的研究思路,丰富了已有的研究内容。但是,科研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本文选取的指标无法完全涵盖影响科研绩效的方方面面,样本也未能覆盖相应的导师和所在的高校,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