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仓十子”,也称“娄东十子”,是明末清初娄东派的中坚,成员有周肇、许旭、黄与坚、顾湄、王揆、王撰、王抃、王摅、王昊和王曜升。十子皆为诗派领袖吴伟业的同学挚友、受业弟子,作诗路数多有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其群体的得名和确立,主要由于吴伟业于顺治十七年(1660)编选了《娄东十子诗选》(载入《四库全书》时易名为《太仓十子诗选》),并作序加以揄扬。通过编刻诗集、宣扬诗学主张,娄东派被推尊到与云间派、虞山派鼎足而三的地位。然而现今古典文学界研究娄东诗派,仍然只聚焦于领袖吴伟业身上,对其他的娄东诗派成员,特别是“太仓十子”诗人群体关注极少。与研究云间、西泠、虞山诸派的丰硕成果相比,有关“太仓十子”的论著可谓寥寥无几,这实在是与“太仓十子”诗群的创作实绩及其在清代诗坛上的地位不相符的。在仅有的一些论述中,往往也仅从《太仓十子诗选》这一带有主观性、时段性的选本去探究“十子”,而忽略了对个人整体创作成就的观照,因此得出的结论不无偏颇片面之处。大部分论者认为,“十子”只宗尚吴伟业一人,几乎亦步亦趋地追摹吴诗,诗论主张承袭前后七子,以学习唐诗的格调见长,这造成了诗群内部的创作风格相对单调,限制了个性的张扬。事实上,从留存下来的“太仓十子”的全部作品看来,其诗歌思想内容丰富,风格有一致性却并不单一,多位诗人都有着鲜明的面貌,绝不是简单的“宗唐”二字可以囊括的,也绝不仅仅附骥梅村夫子而存在。“太仓十子”作为清初集地域、家族为一体的典范意义的诗人群体,在清初诗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首先,从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来说,此前有关“太仓十子”的别集从未得到过系统的搜集,除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录的《太仓十子诗选》外,“十子”中有多家存有别集(如王撰《揖山集》、王摅《芦中集》等),此外还有大量诗篇散见于清代一些重要的诗歌选本中(如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陈维崧《箧衍集》等),与其交往的同时代文人集中亦多见酬唱、题赠、哀挽之作,序跋篇目亦多。另有史籍(如《清史列传》)、方志(如《太仓直隶州志》)、家谱(如《娄东太原王氏宗谱图》)、艺文(如《今世说》、《新世说》)等多方面资料留存。本文尽可能全面地搜罗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太仓十子”的生平事迹进行考证,对部分作品进行考述和系年,希望能够还原出历史背景下诗人们的真实经历和心路历程。其次,本文与当下方兴未艾的“地域、家族与文学研究”的命题密切相关,尤其是近些年来有关清代江南地区文学、文化世家的研究颇为学界关注,本文在吸取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以“十子”中六位王姓诗人来自的太仓两王氏家族为核心,分别考察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这两个累世簪缨、科举蝉联的名门望族对诗群的影响。再次,对于“太仓十子”的文学思想与诗歌艺术的探究是本文的重点所在。本文拟从“太仓十子”的创作实践入手,抽绎出诗群的理论主张和艺术倾向。既重视对诗群整体艺术风格的把握,又不忽略个案之分析,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思辨力与感悟力的统一。此前学界关于“太仓十子”的研究尚停留于有限的资料整理和初步的探讨(如《吴伟业与娄东诗派初探》),因此本文的意义还在于给自己一个独立思考、独抒己见的机会,我力求从文献出发,知人论世,摒弃片面摘引、单纯罗列前人旧说的做法,不盲从权威的结论,不虚美古人亦不苛求古人,对“太仓十子”的创作得失给出公正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