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才(600~665)是唐初自学成才而又博学多能的著名学者,也是释门之外研习因明的集大成者。他把世界观与逻辑学统一起来,以“义理”观为理论基础,以“义理乖僻”为标准,自觉运用矛盾律去研习因明,并提出40余条疑问,著《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三卷,由此引起一场儒释之辩。惜其因明著作仅存序文,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从吕才的知识背景和现存的文献资料出发,结合辩论的内容去探讨他对因明的贡献。
第一,对吕才图解因明的观点作了进一步说明,由于吕才的因明义图已不存,本文进行尝试性的还原工作,构建一个因明理论的结构图。
第二,尽可能合理地解决学术界的争议问题。如:吕才因明著作的准确称谓问题;佛门中人是否重视因明的分歧等。
第三,利用名实关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吕才“去体留依而为喻”的合理性。指出了《大疏》关于“有法”和“法”是否“互相差别”的解说是自相矛盾的。
第四,从对“量”的分析入手,根据逻辑学的划分规则,试探性地对“宗过”进行了重新划分,去掉了“自教相违”,把其余四相违过简化为“现量、比量相违两种”。
第五,将印度胜论派的极微说与古代中国《易传》中的太极说联系起来,认为二者都揭示了世界的物质起源。
探析并客观地评价吕才对因明的贡献;不仅有利于因明的传播与发展,而且也丰富了中国逻辑史和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