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吕才对因明的贡献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bcni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才(600~665)是唐初自学成才而又博学多能的著名学者,也是释门之外研习因明的集大成者。他把世界观与逻辑学统一起来,以“义理”观为理论基础,以“义理乖僻”为标准,自觉运用矛盾律去研习因明,并提出40余条疑问,著《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三卷,由此引起一场儒释之辩。惜其因明著作仅存序文,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从吕才的知识背景和现存的文献资料出发,结合辩论的内容去探讨他对因明的贡献。 第一,对吕才图解因明的观点作了进一步说明,由于吕才的因明义图已不存,本文进行尝试性的还原工作,构建一个因明理论的结构图。 第二,尽可能合理地解决学术界的争议问题。如:吕才因明著作的准确称谓问题;佛门中人是否重视因明的分歧等。 第三,利用名实关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吕才“去体留依而为喻”的合理性。指出了《大疏》关于“有法”和“法”是否“互相差别”的解说是自相矛盾的。 第四,从对“量”的分析入手,根据逻辑学的划分规则,试探性地对“宗过”进行了重新划分,去掉了“自教相违”,把其余四相违过简化为“现量、比量相违两种”。 第五,将印度胜论派的极微说与古代中国《易传》中的太极说联系起来,认为二者都揭示了世界的物质起源。 探析并客观地评价吕才对因明的贡献;不仅有利于因明的传播与发展,而且也丰富了中国逻辑史和中华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概念是语言、思维的基本单元,概念的运用触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概念对我们生活既然有着如此深广的影响,那么概念的哲学研究这个课题也就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这个
二战以来,人类一方面享受物质文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一些理论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学联合起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
僧肇以性住不迁说与不真即空之理构筑其独特的形而上学。其学术之渊源一为龙树的性空幻有说,一为郭象的独化论。性住不迁明时间与实在,不真即空理约本体与现象。大略以假名存有
在一个法治日渐成为强势话语系统而道德价值受到损坏的世界,虽然道德已不再像古典世界一样直接意味着幸福,法治的状况对我们的生活有直接的影响,但道德贫乏的生活却肯定不是美好
传统真理观在符合说的意义上来理解真理,仅将真理观局限于认识论的视域。但它却面临着来自感觉经验和理论逻辑两个方面的诘难,诘难使传统真理观陷入理论困境,同样,用此种真理观指
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道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历来众多学者对其含义方面所做研究很多。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结合说明其作用的也很多。一般用自然无为来说明无为的含
“经济决定论”的盛行和经济理性的泛化,给人类社会带来日益严峻的社会和文化危机,一场经济学领域内伦理价值的复归革命势在必行。阿马蒂亚·森认为实现这场辩证复归的最大难题
康德的批判哲学研究了人类知识和道德的可能性的先天条件。然而根据《实践理性批判》的纯粹实践法则所建立的道德世界与奉行普遍自然律的经验世界之间无法协调起来,在自然与自
可持续发展观已广为人知,相关理论也层出不穷,但其在全球的实施却不尽如人意,我国也不例外。在相关法律制度、科技规范尚未健全和完善的同时,缺乏有效的道德指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