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彩色棉作为一种健康无害、色泽自然的绿色纤维避免了因漂白、染色等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且纤维柔软、穿着舒适,是二十一世纪最适合人类的绿色、健康、时尚的纺织品之一。但是天然彩色棉色调比较单一,真正可生产化的仅有绿色和棕色两种纤维,因此,本课题主要利用两种颜色彩棉纤维进行混纺交织,提高天然彩色棉纤维的色彩丰富性。首先设计多种不同比例的天然彩色棉混纺纱,并选用八种缎纹组织将混纺纱线制备成为织物;通过测试分析天然彩棉纤维在散纤维、混纺纱线及交织物等多种状态下的色彩特性,探索混纺比例、织物组织等因素对天然彩色棉织物色彩特性的影响;在对天然彩色棉色彩研究的基础上,选用Stearns-Noechel模型对天然彩色棉的配色预测进行研究,分析了其预测配方与其实际混色样之间的色差;研制具有特殊风格天然黄色茧丝/天然彩色棉交织面料新产品,并研究天然黄色茧丝/天然彩棉交织产品的色泽性能,得到最优的丝棉含量比例。可得如下结论:(1)明度上,白棉纤维的含量与混纺纱及交织物的明度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拟合系数较高;相同比例下,明度值随纤维状态存在大小关系,散纤维团>交织物>混纺纱。色彩饱和度上,白棉纤维的含量与混纺纱及交织物的色彩饱和度之间存在良好的负相关关系,拟合系数较高;相同比例下,混纺纱的色彩饱和度大于交织物饱和度值,说明织物的交织过程降低了混色的饱和度。色相角上,混合纤维和混纺纱的色相角基本随着白棉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混纺比例时,散纤维状态下的色相角大于混纺纱状态的色相角,且随着混纺比例的增加,两者的差值变大。(2)不同混纺比例的散纤维团M值与预测、实测之间的色差呈现相似的规律,M值在0-1之间基本都是随着M值的增大,色差先减小后增大。在白棉纤维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明度上,预测值>散纤维值>混纺纱值;色彩饱和度,预测色彩饱和度基本大于散纤维及混纺纱状态下的饱和度;色相角,预测值>散纤维值>混纺纱值。交织物进行颜色预测时产生的误差:色彩饱和度>明度>色相角。散纤维和混纺纱状态下,实测与预测色差均随着白棉纤维含量的增加整体呈增大趋势,且在相同白棉含量下,混纺纱状态的色差略大于散纤维状态下的色差值。白绿系列下的预测色差明显小于白棕系列的预测色差。(3)基于SN模型对本实验条件下的混合散纤维团,混纺纱和交织色块进行配色研究,确定了混合纤维团,混纺纱及交织物色块的SN修正模型,参数M的优化值分别为0.09,0.13和0.01,对应色差分别为1.72,3.4和4.9。(4)相同棉纤维含量下,白棉纱与天然黄色茧丝的交织物明度值>白绿混纺纱与天然黄色茧丝交织物的明度值>白棕混纺纱与天然黄色茧丝交织物的明度值,当丝棉含量比例最小时(丝:棉=40:60)交织物明度值最大。当白棉纱与天然黄色茧丝交织时,交织物明度随着白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白绿混纺纱或者白棕混纺纱与天然黄色茧丝交织时,交织物明度值随着棉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棉纤维含量的增加,交织物的色彩饱和度减小。当白棉与彩棉的混纺比例为60:40时,所得混纺纱与天然黄色茧丝进行交织,当交织物的丝棉含量比例为85:15时,交织物的明度值和色彩饱和度均为最大,即7号和12号交织物的色彩性能较好。(5)丝棉交织物的光泽度基本随着棉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