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主要水土保持树种的水分利用特征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n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分是半干旱地区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砒砂岩区位于黄河中游,因岩层的特性极易受到侵蚀而导致水土流失,从而对黄河中下游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主要水土保持树种的水分利用特征,选择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砒砂岩区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山杏(Armeniaca sibirica)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沙棘、油松和山杏枝条木质部水和各潜在水分来源的δ18O值,应用多元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各潜在水分来源的贡献比例,分析三个树种水分来源的季节动态和种间差异。测定三个树种叶片的δ13C值,分析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动态和种间差异。此外,采用热扩散技术对沙棘树干液流通量进行监测,并同步监测0-100 cm土壤水分动态,明确降雨及土壤水分与对沙棘液流通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个树种都采用资源依赖型水分利用策略。5月,沙棘、油松和山杏都主要利用0-10 cm深度土壤水,占其总水分来源的比例分别为88.5%、94.0%和91.6%。7月,沙棘主要利用10-25 cm深度土壤水和雨水,比例为44.6%和35.4%;油松主要利用雨水,比例为93.7%;山杏主要利用25-100 cm深度土壤水和雨水,比例分别为55.9%和36.8%。9月,沙棘主要利用25 cm和75-100 cm深度土壤水,比例为88.9%;油松主要利用0-10cm和50-75 cm深度土壤水,比例为84.5%;而山杏均匀利用0-100 cm深度土壤水。(2)沙棘和油松在干旱时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5月沙棘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7月和9月。7月油松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9月。5月和7月沙棘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油松和山杏。(3)土壤水和降雨是沙棘液流通量的重要影响因子。沙棘液流通量对降雨具有响应时滞,沙棘液流通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相关性。生长季初期,土壤水分处于较低水平,生长季中后期,土壤水分因降雨入渗补充逐渐增高。降雨量决定可以补充到的土壤深度。6.5 mm的降雨事件只能补充到30 cm以内的浅层土壤水分;然而52 mm的降雨事件可以补充到100 cm以内土壤水分。沙棘液流通量整体表现为生长季初期较低,生长季中后期较高。此外,降雨后沙棘液流通量恢复或超过雨前水平需要1-4 d。沙棘液流通量与0-100cm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其中7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对液流通量影响更高。此外,相比其他月份,6月和7月内沙棘液流通量受土壤含水量影响更强。综上,3个树种在不同季节根据不同水分来源的可利用性,选择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或雨水。沙棘和油松干旱时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适应环境变化,可能比山杏更适应当地的半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具有季节动态。降雨补给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取决于降雨量。除具有季节动态外,沙棘液流通量受降雨和土壤水分影响并具有1-4 d的响应时滞。6月和7月,土壤水分是限制沙棘液流的重要因子,而且70-100 cm深度土壤水分对沙棘液流的影响更强。
其他文献
退耕农户是工程实施的主体,退耕补助到期后农户的复耕意愿是影响工程成效巩固的关键要素之一。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时间跨度长,分为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新一轮退耕政策较前一轮退耕政策有较大的变化,且两轮退耕工程实施期限不同,截至到2021年,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已实施22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已实施7年,因此两轮退耕林地的森林生长质量和收益情况也不相同。不同的
学位
攸县油茶(Camellia yuhsienensis Hu.)为山茶科(Theaceaae)山茶属(Camellia)植物,具有树形紧凑、果壳薄、出籽率高、抗病性强的特点,是一个优良的油茶物种,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目前对攸县油茶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及利用方面鲜有报道,缺乏可以推广应用的良种。因此,应积极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并进行系统评价研究,加快优质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本研究以初选的13个
学位
类钙调神经磷酸酶B蛋白(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s,CBLs)是一种常见的钙感受器,在植物应对各种非生物胁迫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西伯利亚白刺二代转录组数据鉴定了CBLs家族基因,运用RT-qPCR技术分析该家族基因在不同处理后的组织表达模式并选取叶片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克隆并利用转基因技术进一步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西伯利亚白刺二
学位
红萼杜鹃(Rhododendron meddianum)系杜鹃属(Rhododendron)、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常绿杜鹃组(Sect.Ponticum)、蜜腺杜鹃亚组(Subsect.Thomsonia)的常绿灌木,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与缅甸东北部地区。该物种株形优美,大型钟状花冠簇生枝头,花色深红鲜艳,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目前对其开展的研究仅见播种育苗。本研究
学位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自然条件恶劣,植被稀疏,一年四季均有大风和风沙天气出现。目前沿岸防护林树种单一且老化枯死严重,保存率低,基本已经丧失防护功能,每年都有大量的风沙从这里输入黄河,给下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于该段防护林的重建工作迫在眉睫,但荒漠地区降水稀少,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水量平衡法能够定量分析植物水分的来源与支出,为加强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生态治理,改善风沙入黄现状,非常有必要采用水量
学位
野牛草(Bouteloua dactyloides,syn.Buchloe dactyloides)为禾本科多年生暖季型低矮C4草本植物,具有极强的耐旱、抗寒和抗病性,是我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水土保持、园林绿化和生态修复主要建植草种之一。野牛草草坪草地建植初期的杂草防控是决定成坪质量的关键。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野牛草草地杂草高效防控与治理的专用除草剂。基于此,本研究以‘中林育1号’野牛草为研究对
学位
土地荒漠化逐渐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自然灾害问题,风蚀荒漠化是荒漠化治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遏制风蚀荒漠化发展态势,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刻不容缓的抉择和使命。民勤地区处于沙漠包围之地,每到春季,黄沙弥漫,沙尘肆虐的景象层出不穷,积极治理风蚀荒漠化,可为有效阻止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和改善民勤生态环境现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民勤干旱缺水,植物治沙受到限制,机械沙障的应用和研究为遏制区域风沙
学位
荒漠草原是荒漠与典型草原间的旱生化缓冲地带,受气候变化等影响,其生态系统具有先天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分析植被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对探明荒漠草原形成及退化机制,有效维持其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生态承载力,提高草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具代表性的苏尼特右旗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作为研究区,利用区域内草原植被高度、覆盖度、鲜草、干草产量、植被群落组成等指标动态变化数据,结合气象统计数据,
学位
甜角(Tamarindus indica L.)是豆科(Leguminosae)酸豆属(Tamarindus)单种属热带常绿果树,其果实在日常生活、工业食品和医药中有许多用途,被认为是甜角最有价值的部分。作为新引进物种,甜角在种植过程中一直存在开花量大,但结实率和果实产量低的问题。本文以引种自泰国栽培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元江试验站内的甜角为实验对象,对其有性生殖进程和繁育系统特征进行
学位
紫胶桐酸是从紫胶树脂中提取的一种生物基多羟基脂肪酸,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同时分子上的羟基和羧基为其化学结构修饰及衍生物的制备提供了活性位点,目前主要作为麝香类化合物的合成原料,但其面临应用方向单一,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等问题。为开拓紫胶桐酸的应用领域、深度挖掘其利用价值,并提高紫胶桐酸的利用率及精深加工程度,本文在保留紫胶桐酸活性基团的基础上,引入其他有效基团制备紫胶桐酸基衍生物从而赋予紫胶桐酸更高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