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测试7—15岁学生运动感知觉水平现状,描绘出该阶段运动感知觉发展曲线。通过对处于感知觉水平变化较大的阶段学生实施运动干预,证实运动感知觉敏感期的客观存在。研究结果将为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依据,为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及运动选材提供新的参考思路。研究内容:1.筛选出需要测试的年龄阶段,进行运动感知觉水平测试;2.分析测试数据,描绘出该年龄阶段运动感知觉发展曲线;3.分析该年龄阶段学生身体发育特点及生理特征,结合感知觉发展曲线,确定运动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4.通过运动干预实验,确定运动感知觉敏感期的具体年龄阶段。研究方法:1.测试儿童少年运动感知觉发展水平。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北省6个地区为测试点,分别测试各地区的城市、县城、农村中、小学各一所(共1703名)学生的运动感知觉成绩。2.验证运动感知觉发展敏感期的存在。选定处于敏感期的40名城市学生进行运动感知觉专项训练,该组学生标记为A组;与A组学生处于同一年龄阶段,接受常规体育教学的40名城市学生为B组;与A组处于同一年龄阶段且实施相同的运动感知觉专项训练的40名农村学生为A1组;与A组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但实施同样的运动感知觉专项训练的40名城市学生标记为C组;与C组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只实施常规体育教学的40名城市学生标记为D组。其中,对A、A1和C组学生进行每周3次、持续3个月的运动感知觉专项训练,对B、D组学生实施相同时间的常规体育教学。最后比较5组学生的运动感知觉水平在训练和教学前后、及5组之间水平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动感知觉水平在城乡之间有显著差异,对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农村比县城水平要高,县城比城市水平高。2.根据运动感知觉发展曲线,运动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集中在8—13岁。结合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确定8—9岁为运动感知觉敏感期。3.实验结果:A组在运动干预后的运动感知觉水平明显高于B组; A组实验结果高于C组实验结果,且A组成绩提高幅度大于C组;C组实验结果高于D组,但是提高幅度小于A组和B组。结果说明:运动感知觉专项训练能够提高运动感知觉水平,而且在敏感期期间进行训练,运动感知觉水平提高的幅度会明显增大。4.运动感知觉水平发展与身体素质的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不大,运动感知觉水平发展相对独立于人体运动素质的发展。结论:1.8~9岁为儿童少年运动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2.运动感知觉专项训练能够提高运动感知觉水平,而且在运动感知觉发展敏感期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会对运动感知觉水平的提高和日后应用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生长环境对运动感知觉发展水平有影响。然而,在敏感期给予运动干预刺激后,环境的影响就会变得很小。敏感期对儿童少年感知觉水平的影响大于环境因素。4.运动感知觉的发展相对独立于身体素质的发展,在运动选材和课程设置中需要单独考虑如何促进运动感知觉水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