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和“eat”是汉英语中表示获取食物这一基本生存行为最具代表性的词。目前在对“吃”和“eat”的研究中,有些学者强调文化诱因对汉语“吃”意义发展的影响,有些则关注“吃”和“eat”在动宾结构搭配中的多样性,并致力于寻找其宾语形式多变的规律。但是,少有学者把“吃”和“eat”作为两个语义范畴来进行整体论述。并且,大部分学者通过对“吃”和“eat”的对比研究,旨在揭示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从而忽略了人们在构建“吃”和“eat”语义范畴的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共性。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理想认知模式(ICM)为理论基础,结合语料库软件统计的数据,探讨“吃”和“eat”语义范畴的构建和扩展。文章首先提出“吃”和“eat”ICM结构的假设,这个ICM必须体现人们对“吃”和“eat”最理想化的直觉概念。我们总结出“吃”和“eat”的ICM中有五大要素:吃是为了填饱肚子,获得身体必需的营养;能产生这种意图的只可能是有生命的动物,尤其指人类;要完成该行为,吃的对象,即食物,也是必要参与者;同时,该行为一定是在某个场所或某种环境中进行,如有需要,还可以借助工具,所以地点和工具也是“吃”与“eat”ICM中的要素。我们认为这个ICM是“吃”和“eat”语义范畴原型的来源,然后借助语料库中的统计数据来证明这个假设的正确性。研究结果显示,“吃”和“eat”语义范畴是以ICM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中完全符合ICM所有要素的成员为范畴原型。其他非原型成员仍然与原型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由原型发展而来的,只是改变或缺失了ICM中的某些要素。同时,语义范畴也实现了从原型向外的辐射状扩展。这个扩展过程需要依靠ICM构建原则中的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作为认知机制。通过研究“吃”和“eat”的语义范畴,我们发现“吃”和“eat”拥有相同的ICM,这就说明两者对范畴原型的定义是一致的。其次,“吃”和“eat”在范畴扩展的方式上也表现出高度的共性,其隐喻和转喻类型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吃”和“eat”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认知地位有所差别,加之汉英语言内部构造的差异及受各自文化模式的制约,两者在语言上也表现出了相应的差异。总体说来,由于人们对“吃”和“eat”概念化和范畴化的方式趋于共性,所以,在“吃”和“eat”之间的意义构建上,共性为主要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