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吃”与英语“eat”的认知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per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和“eat”是汉英语中表示获取食物这一基本生存行为最具代表性的词。目前在对“吃”和“eat”的研究中,有些学者强调文化诱因对汉语“吃”意义发展的影响,有些则关注“吃”和“eat”在动宾结构搭配中的多样性,并致力于寻找其宾语形式多变的规律。但是,少有学者把“吃”和“eat”作为两个语义范畴来进行整体论述。并且,大部分学者通过对“吃”和“eat”的对比研究,旨在揭示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从而忽略了人们在构建“吃”和“eat”语义范畴的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共性。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理想认知模式(ICM)为理论基础,结合语料库软件统计的数据,探讨“吃”和“eat”语义范畴的构建和扩展。文章首先提出“吃”和“eat”ICM结构的假设,这个ICM必须体现人们对“吃”和“eat”最理想化的直觉概念。我们总结出“吃”和“eat”的ICM中有五大要素:吃是为了填饱肚子,获得身体必需的营养;能产生这种意图的只可能是有生命的动物,尤其指人类;要完成该行为,吃的对象,即食物,也是必要参与者;同时,该行为一定是在某个场所或某种环境中进行,如有需要,还可以借助工具,所以地点和工具也是“吃”与“eat”ICM中的要素。我们认为这个ICM是“吃”和“eat”语义范畴原型的来源,然后借助语料库中的统计数据来证明这个假设的正确性。研究结果显示,“吃”和“eat”语义范畴是以ICM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中完全符合ICM所有要素的成员为范畴原型。其他非原型成员仍然与原型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由原型发展而来的,只是改变或缺失了ICM中的某些要素。同时,语义范畴也实现了从原型向外的辐射状扩展。这个扩展过程需要依靠ICM构建原则中的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作为认知机制。通过研究“吃”和“eat”的语义范畴,我们发现“吃”和“eat”拥有相同的ICM,这就说明两者对范畴原型的定义是一致的。其次,“吃”和“eat”在范畴扩展的方式上也表现出高度的共性,其隐喻和转喻类型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吃”和“eat”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认知地位有所差别,加之汉英语言内部构造的差异及受各自文化模式的制约,两者在语言上也表现出了相应的差异。总体说来,由于人们对“吃”和“eat”概念化和范畴化的方式趋于共性,所以,在“吃”和“eat”之间的意义构建上,共性为主要表现方式。
其他文献
农业经济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农业合作社市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笔者首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现
随着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在铁路工务领域中的普遍应用,为提高铁路工务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水平,实现铁路工务管理应用的科学、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文章以提高铁路公务管理水平为
情感因素在认知学习过程中作用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人本主义以“全人”的发展作为理论基础,注重认知以外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因
直流频率限制控制(frequency limit controller,FLC)是电网频率稳定控制的重要措施,在直流工程中被广泛使用,滇西北直流工程面临着云南电网与南方电网主网异步联网运行后频率稳
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由两则案例诱发的:假如浙江省仙居县城镇综合开发公司经理张买弟将1.5万元送到我国第一位MBA县长应一民家中时,应一民当即予以拒绝,那么,也许他就不会被判处5年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