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粒径胶体吸附态铵迁移—滞留的机制研究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722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地下水环境铵氮污染日益严重,具有特殊双电层和巨大比表面积的胶体在地下水土系统中含量丰富,对污染物的迁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采用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一维水平砂柱试验,以土壤胶体氯化铵溶液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粒径胶体及不同pH条件对胶体吸附态铵氮在含水介质中迁移-滞留的影响,并运用CFITIM程序对试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对胶体影响下铵氮在含水介质中的运移参数进行反演。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创新性的认识及结论:(1)平均粒径为320nm、450nm、570nm、680nm和880nm胶体的临界絮凝铵氮浓度分别为 3600mg/L、2800mg/L、2000mg/L、1600mg/L、1100mg/L,当胶体粒径越小时,临界絮凝铵氮浓度就越大。(2)随着胶体粒径的不断增大,总铵氮和胶体吸附态铵氮在含水介质中迁移和释放的速率逐渐增加,而溶解性铵氮的迁移并未受到不同胶体粒径的影响,但其释放速率是随着胶体粒径的增大而增大的。含水介质对总铵氮、溶解态铵氮及胶体吸附态铵氮迁移的影响均是一个由阻滞到促进的过程,存在临界粒径分别为605nm、640nm和625nm;而对总铵氮及溶解性铵氮的释放存在阻释作用,并随着胶体粒径的不断减小阻释作用不断增大,但对胶体吸附态铵氮的释放是从阻释到促进,临界粒径为780nm。(3)随着胶体粒径的不断减小,总铵及胶体吸附态铵的滞留量逐渐增多,滞留量稳定值均表现为880nm<680nm<540nm<450nm<320nm,而胶体粒径的大小对溶解态铵在含水介质的滞留无明显的影响,同时达到累积最大滞留量的累积速率也是随着胶体粒径的增大而减小。(4)当氯化铵胶体溶液的pH分为3、5、7、9和12时,总铵氮、溶解铵氮和胶体吸附态铵氮的迁移和释放速率均随着pH的增大而增大。当pH由酸性逐渐变为碱性时,含水介质对总铵氮迁移释放的阻碍作用降低,逐渐促进铵氮的迁移。总铵和胶体吸附态铵滞留量的稳定值均表现为随着pH值的不断上升而逐渐下降,而溶解性铵氮最终的滞留量并没有因为pH值的不同而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别。(5)通过对铵氮穿透曲线的数值模拟,可知不同粒径胶体及不同pH影响下铵氮在含水介质中的迁移-释放符合两区非平衡运移模型。铵氮在含水介质中的迁移释放以机械弥散作用为主,分子的扩散作用影响较小。随着胶体粒径及pH的不断增大,反演确定出的含水介质对铵氮阻滞因子(R)逐渐降低。
其他文献
随着科非线性科学的蓬勃发展,在几乎所有的物理分支及其它自然科学领域都提出了大量的非线性发展方程。非线性方程的求解是非线性科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由于非线性现
设G是一个n阶的简单连通图,A(G)是图G的邻接矩阵.令Φ(G,λ)=|λI-A(G)|是图G的特征多项式,其中I是n阶单位对角矩阵.令λ1,λ2,…,λn是Φ(G,λ)=0的根.2000年Estrada为了研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多细胞生物存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而细菌往往被认为以单纯的单个细胞的生存方式存在于环境中。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认识到细菌之
无单元伽辽金方法是一种无网格方法,它采用移动的最小二乘法构造形函数,从能量泛函的弱变分形式中得到离散方程,并用拉氏乘子或罚方法处理边界条件,从而得到偏微分方程的数值
有限元方法和边界元方法是求解许多工程问题常用的数值方法。边界元方法适用于线性、均质问题和无界区域问题,但受问题及区域的复杂性的限制;有限元方法则适合求解有界区域问
证券分析师凭借其专业能力成为资本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普通投资者参考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调整自身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期望,进而做出的买入卖出决策,影响了公司的股价波动,故公司内部业绩期望相较于资本市场业绩期望的差距成为公司管理者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要面对的外部盈利压力。那么,外部盈利压力是否会对公司财务绩效产生影响?目前尚未有学者从外部盈利压力视角对财务绩效展开研究。盈余管理作为公司常用的业绩调整手段,在外
云服务提供商通过将延迟敏感型服务(简称:LC)与best-effort离线作业(简称:BE)混合部署在一起来提高系统的整体资源利用率。但是,为了降低共享资源竞争所带来的干扰,严格保证L
双参数量子群是量子群中的推广形式.2001年,Benkart, Witherspoon研究了有限gln, sln型双参数量子群的结构和表示理论.2004年,Bergeron-Gao-Hu将双参数量子群的结构推广到有
本文给出了一些矩阵方程相容的充分必要条件,并且给出了这些矩阵方程的通解表达式.进一步的,我们还研究了这些矩阵方程的解的极大极小秩,和这些解的厄尔米特部分的极大极小秩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推进,大型城市人口的规模在不断增加,城市周边开始出现相应的卫星城、新城及新区。由于新城区的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还不能产生有效的集聚中心,中央市区功能仍旧过于集聚,职住空间错位的现象尤为突出,形成了居民白天进城、晚上出城的大规模通勤流,造成交通拥挤、空间隔离及环境污染等一连串问题。本文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结合过往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本文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