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建筑业属于技术进步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面对“IT投资陷阱”等问题,使得许多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更加消极,因此本文从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特征和本质出发,基于项目施工阶段的具体管理工作,探究信息技术提高施工劳动生产率的量化评价和具体作用机制,从而为建筑企业的IT投资与使用提供论据和指导。本研究在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信息技术对施工劳动生产率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并将其划分为“信息技术特征影响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项目管理特征决定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双层假设关系。进而以此为目标归纳了信息技术的5项特征、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五个维度划分和6项特征、以及施工劳动生产率的3个反映指标,并建立其之间的22个影响关系假设。从而基于上述14个潜变量和假设关系提出44个观测变量,并设计相应的Likert量表进行数据收据和分析。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本文基于302个样本数据进行模型的信度分析、效度分析(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区别效度,验证了量表各指标良好后,基于上述概念模型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并通过1次路径修正和3次残差修正使模型拟合度良好。进而基于所得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析讨论各变量间的直接、间接影响关系、路径、及影响程度,并计算得出各项信息技术特征对施工劳动生产率的间接总效应值分析表。最后得出主要结论:①信息技术的集成性和即时性对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最大(p=0.234、0.239),其中集成性主要表现在通过系统化平台和简化数据处理大幅提高工作速度,而即时性则主要表现在通过提高沟通效率和完善动态管理大幅提高有效工作时间;②项目质量是所有技术特征都会影响到的,且其表现出被信息技术影响的程度最高(总效应值)。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体现在:①建立了基于特征视角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基于人员感知的施工劳动生产率研究量表;②提出信息技术通过影响工程项目管理影响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模型及实证方法;③丰富和补充了信息技术在微观层面对劳动生产率影响机制的研究,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量化评价信息技术特征对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路径及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