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肠道疾病检查以往多依赖于传统胃肠钡剂造影及纤维内镜检查,随着CT技术的迅速发展,CT也开始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检查。但单纯的轴位扫描,对发现病变,判断病变的部位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等存在局限性,且胃肠道为空腔脏器,生理蠕动及管腔充盈情况、肠袢重叠等均影响病变显示,相对于神经、呼吸、骨骼系统,CT用于胃肠道病变检查发展非常缓慢。多层螺旋CT以其扫描速度快、具有各向同性空间分辨率的原始图像、先进的后处理软件技术等优势使CT检查技术登上了新的里程碑,针对胃肠道疾病的三维软件应运而生,胃肠道影像学诊断研究也进入了3D时代。本研究纳入拟选择在我院行胃肠道CT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CT检查前均进行规范化的胃肠道准备,以纤维内镜或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探讨128层螺旋CT检查及其各种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胃及大肠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比较各种后处理技术评价胃、大肠病变的准确性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临床怀疑胃肠道疾病选择在我院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121例患者(男:86例、女35例,年龄范围:21~84岁,平均57.63岁)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胃组59例、大肠组62例,所有患者检查前均进行了规范化的胃肠道准备。仅行平扫者43例,同时行平扫及增强扫描者78例,均采用螺旋扫描模式。扫描完成后在工作站对98例扫描后的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透明成像、模拟管腔、仿真内窥镜四种方法的三维重建。阅片小组对原始横断面图像及各种三维重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意见不一致者需2人商讨达成共识。观察步骤按下列顺序进行,阅片小组成员阅片前均不知道每一观察步骤的相关纤维内镜及手术病理等临床结果:(1)在常规轴位CT图像上观察、发现病变情况,随后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2)对98例行三维重建的患者,分别在在四种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上观察各自显示病变情况,并观察每种三维重建模式对病变性质的判断情况,随后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3)对32例行内镜检查并行手术切除的患者,综合四种CT三维重建模式确定病变部位,然后与纤维内镜定位情况进行比较;(4)对30例恶性肿瘤且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分别观察常规轴位图像、综合四种三维重建图像对肿瘤TNM分期情况,并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均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计算CT轴位图像发现病变、四种三维重建模式各自发现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结果:(1)121例患者常规CT轴位图像检出病变灵敏度71.29%、特异性65%、符合率70.25%,但其发现病变结果与内镜、手术临床诊断结果比较仍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8例行多平面重建、透明成像、表面遮盖显示、CT仿真内镜后处理患者各种重建模式检出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MPR(87.65%、94.12%、88.78%),SSD(82.05%、100%、85.71%),Ray-sum(83.75%、100%、86.73%),CTVE(96.30%、100%、96.94%)。CTVE发现病变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率较高(P<0.05),其余三种重建模式检出病变效果相对较差(P<0.05)。(3)四种重建模式对98例患者病变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MRP 79.59%(78/98)、SSD 76.53%(75/98)、Ray-sum 75.51%(74/98)、CTVE 87.76%(86/98),CTVE定性诊断准确率高于其它三种后处理方法,SSD、Ray-sum定性诊断准确率较低。(4)尽管32例手术患者CT术前判断病变部位与纤维内镜术前判断部位之间的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T术前对病变定位的准确性比例高于纤维内镜。(5)尽管30例患者轴位图像与三维重建图像对肿瘤T、N分期正确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维重建CT图像T、N分期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的例数均高于常规轴位CT图像。结论:进行规范化胃肠道准备后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充分利用各种三维后处理重建技术的优势,在胃肠道疾病的检出、判断病变性质、病变的定位、胃肠道恶性肿瘤分期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以弥补纤维内镜检查的不足,各种三维后处理重建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应综合分析各种重建图像,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