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据估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八百万新增病例和三百万患者死亡,是死亡率最高的感染性疾病。加之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艾滋病双重感染的威胁,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处于结核病威胁的紧迫状态。为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有效治疗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药物和新的药物筛选模型。
本文通过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和微波处理的先后作用,筛选新生霉素特异性超敏感菌株M.phleiSS1和超耐药菌株M.phleiRR2,其MIC值分别为0.4μgml/L和200μgml/L。
利用野生株M.phlei1180、超敏感菌株M.phleiSS1与超耐药菌株M.phleiRR2的活性差异,建立以DNA回旋酶B亚基为靶点的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筛选模型。
采用定量纸片法,测定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对出发菌株M.phlei1180,超敏感菌株M.phleiSS1和超耐药菌株M.phleiRR2的抑制作用。说明以草分枝杆菌M.phlei1180、M.phleiSS1和M.phleiRR2作为检定菌进行定向筛选以DNA回旋酶B亚基为靶点的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具有可行性。
采用PCR技术将野生株M.phlei1180、超敏感菌株M.phleiSS1与超耐药菌株M.phleiRR2的gyrB基因进行克隆,通过与野生株M.phlei1180的gyrB序列进行比对,发现超耐药菌株M.phleiRR2的gyrB基因序列从120bp处就开始发生了较大范围的突变,而超敏感菌株M.phleiSS1的gyrB基因序列在570-630bp和690-1100bp处也发生了较大范围的突变,正是这些突变造成它们对新生霉素的敏感性发生改变,从而对所构建的抗结核药物筛选模型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了初步验证。
应用该模型对175个化学合成拟抗结核化合物进行初筛,获得五个阳性化合物CZQ-01+、CZQ-06+、CZQ-07+、CZQ-43、BK1120,其中CZQ-06+和CZQ-43可能为非新生霉素类的作用于DNA回旋酶B亚基的抑制剂,CZQ-01+、CZQ-07+、BK1120可能为其它作用机制的抗草分枝杆菌化合物。
应用该模型筛选有效的抗结核中草药,发现夏枯草、苦参、厚朴的醇提物、大蒜的水提物和溶于二甲基亚砜中的黄连素片具有良好的抗草分枝杆菌活性。
应用该模型对167株放线菌的发酵液进行初筛,发现放线菌141-1和208-2的发酵液对草分枝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