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政策背景下廉租住房居住空间设计研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我国住房体制的改革,住房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而由于低收入人群无力购房产生的社会问题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进而,以社会弱势群体作为对象的住房保障制度也成为我国社会保障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引起了高度重视。伴随住房保障体系中解决低收入群体居住问题的深化,我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在1998年建立。从初期的保障无力,到制度执行十年之后的大量兴建,与廉租住房相关的社会、政策、经济、管理、设计等层面的问题日益显现。  本文以目前住房保障体系中廉租住房作为研究目标,考虑到住房保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地域、保障对象的特征差异,本文同时还界定了重庆市主城区作为研究范围,并选取了主城区中廉租住房建设量最大的三个行政区域(九龙坡大渡口、江北区)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的重点是将重庆市主城区廉租住房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整体规划、单体设计问题进行探讨,主要有三点创新:首先对廉租住房申请初期现有住房的评估标准进行量化,以方便考察保障对象的入住资格;其次,在廉租住房规划布局中提出“集中”、“分散”两种模式的优劣对比,提出未来建设中的定位;第三,将单体建设中的设计原则进行细化为不同尺度下的设计原则。  旨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深入研究,掌握重庆市主城区的廉租住房建设现状和未来趋势。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结合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科对低收入群体居住问题的研究成果,再将建筑学专业知识渗透其中,使廉租住房的建设尽量沿着科学、人文、可持续的轨迹实现保障。  文章结构分为七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我国廉租住房产生的背景、本文的研究对象概念界定、研究目的、意义方法、框架等。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理论综述。本章将与廉租住房相关的国外理论研究、建筑实例进行了归纳总结,找出指其中对我国廉租房建设的借鉴之处。并对国内目前廉租住房建设状况和实例进行了介绍。  第三章重庆市主城区廉租住房现状调查及空间分布研究,本章是论文的重点。廉租住房作为新事物,还处在实施的探索阶段,因此对现有实例调研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章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将重庆市主城区廉租住房的实施现状中与规划布局、单体设计、住户使用等问题进行详尽的调研,对实施过程中的可取之处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本章为提出问题部分。  第四章重庆主城区廉租住房规划布局中混合模式研究。针对第三章提出的关于廉租住房规划布局中微观层面社区融合的问题,将“建设模式”作为廉租住房的核心问题单独列为一章进行讨论,得出建设性的规划布局结论。  第五章重庆市主城区城市廉租住宅建筑设计研究。本章对廉租住房微观形态进行设计研究,提出现有廉租住房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未来建设的设计原则及具体做法。  第六章城市廉租住宅设计拓展问题研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廉租住房的研究将超出居住本身的涵盖范围,本着就与廉租住房设计相关的发展问题、建筑师的职责、设计流程等问题进行拓展性的研究。  第七章结语。本章做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对重庆市主城区廉租住房研究之后得到的规划、单体设计方面的结论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庭院,是建筑空间的有机组成之一,其在调节建筑的室内、外气候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这一点,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可以找到许多成功的典例。在现代建筑中,庭院的生态特性也越来越受到重
值此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社会各方面发生着剧变。论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研究了社会急速转型中的乡村聚落及农村住宅的变迁。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有关乡村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中人口和物质的聚集和流动性增加。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更新建设量增大。全球文化趋同的现象导致了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的缺失,传统街道空
高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思想文化的集聚之地,也是影响和教育下一代人民思想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育备受重视、1999年高校教育大众化使全国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已
《隐藏的维度》一书关注文化背景下人对空间的感觉和使用方式。作者爱德华·霍尔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综合视角来看待人的空间行为,并提出“近体学”一词来描述人际空间距离以及
在科技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对满目的钢筋水泥森林感到厌倦,他们开始回过头去关注那些属于历史的、存在于现实的传统建筑。这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民居形式越来越得
历史街区以其体现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具有一定规模,而成为一个城市集中展示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场所,它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所依据的从过去到未来的、持续的文明观,但它
学位
随着对商品化住宅的重新思考和各种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公共住宅政策的出台,我国的保障性住宅政策与规划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更加关注时效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住宅政策制定和开
从20世纪后期起,我们就被困在后现代主义造就的无知和不确定性中,它热衷于解构一切领域的结构、秩序和系统性。自它1960年代入侵建筑学以来,建筑学原本健康的结构、建造、秩序等
边缘是行为活动发生的起始点,是室内与室外的过渡与渗透。边缘提供给人们许多实际的、心理的支持,使人愿意在此停留、徘徊。边缘处的行为促进了更广范围、更多人数的活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