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成对抗机制的群体行为预测方法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el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预测人群场景中的群体行为,得到多个人群之间交互的未来轨迹已经成为复杂场景下的研究热点,在计算机视觉等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基于现有的轨迹预测框架,结合各大代表性轨迹预测算法的理论基础,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可解释模型。本论文以场景中所有行人的历史轨迹数据和原始场景图片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在生成对抗网络框架的基础上,新引入了物理注意力机制和社会注意力机制对轨迹预测进行双重考虑,得到更符合物理及社会规范的行人未来预测轨迹。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生成对抗网络框架的基础上,新引入了物理注意力机制和社会注意力机制。物理注意力模块有助于网络提取场景的地形等背景信息,得到更值得关注的重要区域,避免无效的预测,增加预测的准确性;社会注意力模块能够聚合不同行人之间的信息并提取来自周围行人的最重要的轨迹信息,使得此方法能够预测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路径。物理及社会双注意力机制的补充,弥补了传统预测算法未考虑到场景环境信息的问题,实现了对行人更合理更精确的预测。(2)本文使用生成对抗网络作为预测算法的基本框架下,使得本模型同时也能够实现对行人未来轨迹的多模态预测。轨迹多模态的本质就是基于行人轨迹和场景的历史信息,行人可以有多条可接受的未来路径。通过在多个仿真数据集上的测试,我们验证了本文模型确实具备多模态生成属性。再考虑到对人群未来轨迹的预测,我们首先对场景中各个不同人群的轨迹进行聚类处理,得到每个人群轨迹的聚类结果。再将此聚类结果作为均值轨迹数据向上述模型输入,大致预测其未来时刻的轨迹,此即为人群的趋势方向预测。(3)本文在真实的基准数据集ETH、UCY上进行了实验,其数据指标结果可以证明本模型在预测准确性表现方面优于简单的线性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及衍生的社会长短期记忆网络和社会生成对抗网络等轨迹预测模型。在人群趋势预测方面,我们首先验证了人群聚类算法的准确性,再可视化了人群趋势的预测,得到了对人群准确的趋势方向的预测。
其他文献
在控制领域中,高阶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是许多科研工作者们关注的一个热门领域,该方向的研究已经走向多元化和交叉学科方向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类带有不确定性的高阶非线性系
安全监测是大坝管理的核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不对运行中的水库大坝进行周期性的检查和观测,不能够得到其运行状态的变化,不仅会使水电站的经济效益下降,还会影响库区
在数据挖掘领域,聚类算法因其具有简单、灵活、高效等优势,被广泛用于各种数据挖掘任务中。但当聚类数据不足时,传统聚类算法很难取得较好的聚类结果。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
随着软件系统的日益庞大与复杂,软件开发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行为,这些行为存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各个阶段,因此为了把软件开发的成本降低,提高软件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慢性病患者数量急剧上升,医疗资源紧缺,医患关系紧张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峻,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无线体域网(Wireless B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高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简称高速列控系统)的功能更加复杂、交互更加频繁,同时也给系统的危险分析带来巨大挑战。而目前应用的基于头脑风
光纤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结构简单、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和适应大范围监测等优点,在民航机场周界安防中有着重要应用前景。但在数据采集和信号识别过程中,存在系统工作环境复杂
近些年来,多智能体系统广泛应用于民用、商用以及军事等领域,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协同控制问题广受关注。包含控制作为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具
高速铁路建设对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为有效控制路基沉降、节省土地资源、保证行车顺利,高铁桥梁中大多以桥代路。对于高铁桥梁,桥梁布跨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是一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活因人工智能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基于深度学习的实时行人检测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础应用,为安防、自动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