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全球经济疲软等现象的发生,系统性风险相关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各国监管当局逐渐将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纳入监管框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是金融监管的首要使命。”中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都面临系统性风险冲击的考验,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有所上升并逐步显现,如果不加以监管、任其发展,则会引发潜在系统性风险隐患。因此,我国是否存在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如何评价、如何防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理论上,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由金融不稳定性、信用脆弱性等内生因素或政策调整、宏观经济波动、监管不健全等外部因素引起,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某一冲击事件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导火索,风险在单个或多个银行间传染病蔓延至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多数商业银行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引发大规模银行破产倒闭,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完成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系统性风险具有关联性、负外部性、传染性、时空二维发展性、内生性等属性;系统性风险通过机构间关联网络进行传播扩散,同时会引发金融功能失灵、市场恐慌蔓延并最终导致宏观经济严重受损。进而,通过分位数回归的CoVaR方法对16家代表性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测度发现,在2010—2019年期间,五大国有银行对整体系统性风险最高,工农中建四大行均在0.8以上,其次是城市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系数均在0.7以上;使用ΔCoVaR表征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并将ΔCoVaR的季度均值作为上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代理变量,选取银行规模、总资产收益率、杠杆率、非利息收入占比、存款占比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因素,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与其自身总资产收益率、规模大小显著相关;接着,建立央行(政府)、商业银行、企业间博弈模型,发现银行软预算约束是央行(政府)和银行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动态博弈均衡,该均衡短期内实现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消化、规避金融危机,但长期来看,整个金融体系形成这种预算软约束的“路径依赖”,造成商业银行整体性的信贷扩张,催生高杠杆和资产泡沫,长期中会导致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急剧攀升并引发银行危机。最后,根据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和演化机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防范提出如下对策:政府层面,健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深化逆周期调节机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产品服务水平,稳步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安全网络建设;金融市场层面,落实监管范围、压实监管责任,织密监控网络、优化监管手段,完善破产处置顶层设计、健全问题机构处置机制;商业银行层面,坚持银行间差异化发展、提升业务经营能力,切实加强银行内控建设、深化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