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伴随着社会经济其他方面的改革逐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招生制度的改革。自2001年以来,普通高校自主招生试点改革是当前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本文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以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为研究对象,回顾高校招生制度的历史沿革和自主招生的历史渊源;探讨当前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目标、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作为自主招生政策调整的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改革进行案例分析,对其进行有效性、效率、公平性和可行性四个标准的评价;然后以人的全面发展、大学自治和教育公平三个政策背后的理念为依据,分析自主招生政策的得失和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今后改革的方向,提出自主招生改进和完善的建议。本文认为,高校招生制度的历史演变是高等教育体系对内部变化和外部环境的主动调节和被动适应的直接反映。在政策内容上,当前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与民国时期的高校单独招生、保送生制度,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部分高校自主招收自费生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但是从高校、中学和考生三个政策相关方的角度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正是这些问题和不足,催生了政策的调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新一轮“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改革。本文以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为案例,以有效性、效率、公平性和可行性四个标准进行评价,认为该试点改革在选才标准、高校自主权和公平性等方面都有所改进,但是试点范围的局限性、面试合理性的质疑、成本高等问题,使得这一改革能否进一步推广尚存疑问。之后本文分析了自主招生政策的三个基本理念: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二是大学自治的理念,三是教育公平的理念。讨论这三大理念何以成为支撑自主招生政策的理念;通过7年的改革实践,这些理念是否得以体现;在将来政策的调适和完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遵循和体现这些理念。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建立统一招考与多元化招考相结合的高校招生体制,既保障大多数人受教育的权利,又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多元人才的需要,充分体现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和高校进一步厘清权限,建立专业性考试机构,同时推进教育模式转变、建立诚信体制等配套性改革。本文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梳理,以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