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D单中心调查结果分析

来源 :沈阳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lee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6-14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D单中心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该年龄段儿童血清维生素A、D水平及营养状况,同时探讨儿童性别、患病情况、家庭情况、服用维生素补充剂情况、户外运动时间及饮食情况等因素是否影响儿童维生素A、D营养状况。为儿童维生素A、D缺乏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更有利于儿童科学合理补充维生素A、D及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于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进行维生素A、D检测的536名6-1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取得家属的知情同意,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儿童血清维生素A、D浓度。其中322名儿童检测血清维生素A,536名儿童检测血清维生素D。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收集儿童性别、近2周患病情况、家庭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近3月服用维生素补充剂情况、近1月日均户外运动时间及饮食情况(动物肝脏、海鲜、蔬菜、水果、蛋、肉、牛奶的摄入情况),问卷内容由接受专门培训的临床医生填写。了解6-14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D水平及不同性别6-14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D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分别分为维生素A正常组(≥0.30mg/L)、维生素A缺乏组(<0.3mg/L)及维生素D正常组(>20ng/m L)、维生素D缺乏组(≤20ng/m L),并分别分析儿童性别、近2周患病情况、家庭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近3月服用维生素补充剂情况、近1月日均户外运动时间及饮食情况(动物肝脏、海鲜、蔬菜、水果、蛋、肉、牛奶的摄入情况)对儿童维生素A、D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集322名检测血清维生素A的6-14岁儿童,其总体血清维生素A水平为0.33±0.081mg/L。其中男孩177例(55.0%),其血清维生素A水平为0.33±0.081mg/L,女孩145例(45.0%),其血清维生素A水平为0.34±0.081mg/L,两组间维生素A水平(t=-0.461,P=0.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22名检测血清维生素A的6-14岁儿童中,维生素A正常的为216例(67.1%),维生素A缺乏的为106例(32.9%)。3.将调查的儿童根据血清维生素A浓度分为两组,即维生素A正常组(≥0.30mg/L)与维生素A缺乏组(<0.30mg/L),分析两组儿童性别、近2周患病情况、家庭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近3月服用维生素补充剂情况、近1月日均户外运动时间及饮食情况(动物肝脏、海鲜、蔬菜、水果、蛋、肉、牛奶的摄入情况),采用χ2检验,发现维生素A正常组与维生素A缺乏组儿童近2周患病情况(χ2=7.606,P=0.006)、父母文化程度(χ2=6.206,P=0.045)、家庭月收入(χ2=9.037,P=0.011)、近3月服用维生素补充剂情况(χ2=10.632,P=0.001)、动物肝脏摄入情况(χ2=12.342,P=0.002)、海鲜摄入情况(χ2=7.436,P=0.024)、蔬菜摄入情况(χ2=6.821,P=0.033)、水果摄入情况(χ2=8.657,P=0.013)、蛋摄入情况(χ2=10.118,P=0.006)、牛奶摄入情况(χ2=7.939,P=0.01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χ2=0.004,P=0.949)、近1月日均户外运动时间(χ2=1.036,P=0.596)、肉摄入情况(χ2=3.630,P=0.16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将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将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维生素A正常组=0,维生素A缺乏组=1)作为因变量,发现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大专(OR值:0.414,95%CI:0.197-0.871)、父母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OR值:0.364,95%CI:0.166-0.797)、家庭月收入为6000≤<10000元/月(OR值:0.409,95%CI:0.213-0.784)、家庭月收入为>10000元/月(OR值:0.282,95%CI:0.127-0.629)、近3月规律服用维生素补充剂(OR值:0.206,95%CI:0.079-0.534)、吃动物肝脏2-3次/周(OR值:0.414,95%CI:0.222-0.769)、吃动物肝脏>3次/周(OR值:0.230,95%CI:0.094-0.560)、吃海鲜>3次/周(OR值:0.291,95%CI:0.124-0.681)、吃蔬菜>5次/周(OR值:0.454,95%CI:0.218-0.943)、吃水果3-5次/周(OR值:0.398,95%CI:0.171-0.926)、吃水果>5次/周(OR值:0.401,95%CI:0.179-0.902)、吃蛋3-5次/周(OR值:0.276,95%CI:0.115-0.663)、吃蛋>5次/周(OR值:0.227,95%CI:0.095-0.543)、喝牛奶3-5次/周(OR值:0.388,95%CI:0.181-0.830)、喝牛奶>5次/周(OR值:0.347,95%CI:0.167-0.718)是儿童维生素A正常的保护因素,而近2周患病(OR值:2.303,95%CI:1.291-4.106)是维生素A缺乏的危险因素。5.本次研究共收集536名检测血清维生素D的儿童,其总体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19.64±6.848ng/m L。其中男孩291例(54.3%),其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20.79±6.96ng/m L,女孩245例(45.7%),其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18.28±6.470ng/m L,两组间维生素D水平(t=4.283,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36名检测血清维生素D的6-14岁儿童中,维生素D正常的为241例(45.0%),维生素D缺乏的为295例(55.0%)。7.将调查的儿童根据血清维生素D浓度分为两组,即维生素D正常组(>20ng/m L)与维生素D缺乏组(≤20ng/m L),分析两组儿童性别、近2周患病情况、家庭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近3月服用维生素补充剂情况、近1月日均户外运动时间及饮食情况(动物肝脏、海鲜、蔬菜、水果、蛋、肉、牛奶的摄入情况),采用χ2检验,发现维生素D正常组与维生素D缺乏组儿童的性别(χ2=7.932,P=0.005)、近3月服用维生素补充剂情况(χ2=17.323,P=0.000),近1月日均户外运动时间(χ2=21.849,P=0.000)、海鲜摄入情况(χ2=11.908,P=0.003)、蛋摄入情况(χ2=14.367,P=0.001)、牛奶摄入情况(χ2=12.543,P=0.00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近2周患病情况(χ2=3.602,P=0.058)、父母文化程度(χ2=1.694,P=0.429)、家庭月收入(χ2=3.664,P=0.160)、动物肝脏摄入情况(χ2=0.139,P=0.933)、蔬菜摄入情况(χ2=2.509,P=0.285)、水果摄入情况(χ2=1.496,P=0.473)、肉摄入情况(χ2=1.151,P=0.56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将维生素D营养状况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将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维生素D正常组=0,维生素D缺乏组=1)作为因变量,发现近3月规律服用维生素补充剂(OR值:0.464,95%CI:0.307-0.702)、近1月日均户外运动时间为1≤<2小时(OR值:0.583,95%CI:0.388-0.876)、近1月日均户外运动时间为>2小时(OR值:0.303,95%CI:0.176-0.524)、吃海鲜>3次/周(OR值:0.466,95%CI:0.279-0.776)、吃蛋>5次/周(OR值:0.436,95%CI:0.226-0.844)、喝牛奶>5次/周(OR值:0.464,95%CI:0.266-0.811)是儿童维生素D正常的保护因素,而女孩(OR值:1.695,95%CI:1.165-2.465)是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发现322名6-14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总体水平为0.33±0.081mg/L。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性别无相关性。其中维生素A正常的为216例(67.1%),维生素A缺乏的为106例(32.9%),未发现临床型维生素A缺乏的儿童,但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情况仍不容乐观。而536名6-14岁儿童血清维生素D总体水平为19.64±6.848ng/m L。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性别有相关性,女孩相较于男孩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应该注重女孩维生素D的补充。其中维生素D正常的为241例(45.0%),维生素D缺乏的为295例(55.0%),维生素D缺乏情况仍然较高。2.6-14岁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与近2周患病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近3月服用维生素补充剂情况及饮食情况(动物肝脏、海鲜、蔬菜、水果、蛋、牛奶的摄入情况)有关。而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性别、近3月服用维生素补充剂情况、近1月日均户外运动时间及饮食情况(海鲜、蛋、牛奶的摄入情况)有关。建议对于易发生维生素A、D缺乏的儿童,尽早关注,及时检测,及时干预以及调整饮食结构,多食富含维生素A、D的食物,加强锻炼,从而避免发生维生素A、D缺乏及因维生素A、D缺乏引起的相关疾病,更好地维护儿童的健康成长。3.本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近3月规律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吃动物肝脏、吃海鲜>3次/周,吃蔬菜>5次/周,吃水果、吃蛋,喝牛奶是维生素A正常的保护因素,而近2周患病是维生素A缺乏的危险因素。同样还发现近3月规律服用维生素补充剂、近1月日均户外运动时间长、吃海鲜>3次/周,吃蛋>5次/周,喝牛奶>5次/周是儿童维生素D正常的保护因素,而女孩是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黄土作为我国广泛分布的特殊土,是西北地区常用的建筑材料。由于黄土颗粒间的胶结性差,单纯的压实黄土不能很好满足工程对于承载力与渗透性的要求。因此对黄土进行改良,提高其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对于黄土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水泥作为固化剂和有一定含水率的黄土能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黄土硬结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水泥土。采用水泥对黄土进行改良,在强度和渗透性能方面的改良优势明显。本文以水泥掺入量和龄
皇家园林历史悠久,清代康雍乾时期造园达到鼎盛,尤其是乾隆时期各种形制的大小园囿风格变化多样,造园水平空前绝后。静心斋坐落于北海北岸,是乾隆皇帝参与设计修造并取名为“镜清斋”,为北方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也是集江南园林之精华浓缩构成的独立小型山水式园中之园。园林虽不大,但布置精巧雅致,借地势的高低起伏,使假山层峦叠嶂、楼亭参差坐落其中,游走其间咫尺山水而有千里之势。春去秋来、寒来暑往,静心斋曾迎来过许
中国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诸如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等的农业残留物和有机废物,出于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资源再利用的原因需要加以开发利用。然而从生化的角度来看,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具有传统生化过程难以直接处理的木质素-纤维素聚合体,而热解过程可以轻易打破这种结构并将其转化为甲酸、乙酸等可以被生化过程直接利用并被定向转化的物质。因此热解与生化相结合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技术,可望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残渣转化为多种高品位可再
在高放废物地下处置库中,膨润土缓冲屏障外部包裹的混凝土衬砌在地下水侵蚀以及内部废物罐散发的辐射热双重胁迫下会释放出强碱溶液。强碱溶液随地下水迁移沿着膨润土缓冲屏障砌块接缝及屏障微孔隙进入屏障内部。高温与强碱溶液共同作用于膨润土,加剧膨润土碱化,造成屏障性能退化,影响处置库安全。本文以GMZ膨润土为研究对象,从膨润土与强碱溶液的相互作用出发,重点关注膨润土的碱缓冲过程和机理,揭示膨润土与强碱溶液反应
传统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不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会使我们面临着能源枯竭的威胁,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凭借清洁性、灵活性、永久性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化石能源的不足。因此,发展和利用好可再生能源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战略。在刚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推进光伏发电全面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努力使光伏发电成为完成“绿色中国”的重要抓手。但是由于光伏发电
多年冻土是寒冷地区复杂能量平衡的产物。其水热变化特征对于高寒生态系统、寒区水文过程、气候变化以及地面路基建设工程等均有深远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发生显著退化,进而导致多年冻土区水文地质环境、生态系统、水文循环过程以及地气系统间的能水动态发生显著变化。准确表征多年冻土区土壤水热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多年冻土变化情况和理解其
鉴于全球电动汽车使用量的增加,人们对续航里程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发展高能量密度,安全可靠的电池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由于有限的理论能量密度,以石墨为阳极的传统锂离子电池(LIB)的能量密度(372 m Ah g-1)不再能够满足未来高容量电池的需求。金属锂(Li)高达3860 m Ah g-1的理论容量以及低负电化学电位(vs.标准氢电极为-3.04 V)和极小的密度(0.534 g cm-3)被视
干旱和盐渍化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盐生旱生植物长期生存在戈壁荒漠等恶劣环境中,拥有独特的抗盐耐旱机制,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将为牧草及农作物抗逆性改良提供理论基础。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是柽柳科红砂属的一种极度耐盐抗旱半灌木,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是荒漠植被中的优势种。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在Na Cl胁迫和渗透胁迫下,红砂的盐腺表面均存在Na+的外排和H+的内流,尤其是在渗
目的:了解新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现状,得出的结果探讨相关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发展新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搜索和收集与该研究相关的论文研究、调查结果及政府文件等资料。使用中国知网、Pubmed等网络数据库进行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搜索和筛选比较。翻阅2017年-2019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等,收集汇总与新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有关的资料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 C)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